《周紫芝·鷓鴣天》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一點殘紅欲盡時,乍涼秋氣滿屏幃。梧桐葉上三更雨,葉葉聲聲是別離。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如今風雨西樓夜,不聽清歌也淚垂。
在周紫芝的《竹坡詞》里,寫離愁別恨的占有相當比重;這一首清婉而典雅,是其中的佳作。
上片是秋雨秋風之夜的愁苦。“殘紅”,或作“殘釭”,釭(gang剛),燈。江淹《別賦》云:“夏簟清兮晝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長。”通過對照來寫冬天夜長難盡。這是常見的用法。作“殘紅”,則頗顯生新,需要細玩上下文詞意才能肯定是寫燈焰。不過,在作者的一首題為《己未除夕》的《浪淘沙》里,有“紅灺一燈垂”之句。灺(xie謝),燈燭灰,這里指已經燃盡殘留著暗淡的紅色的燈焰。“紅灺”和本篇的“殘紅”,正可相互印證。用字的求生新,往往能點鐵成金,使熟見的事物或情狀增添光彩。這個“殘紅”,就把漫長的秋夜,冷落的環境,孤寂的人物鮮明地烘托出來了。第二句“乍涼秋氣滿屏幃”,點出季節,進一步渲染氛圍。一個“滿”字,用得很妙。司馬光評杜甫《春望》詩說:“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同樣,“秋氣滿屏幃”,則一室之內,明無他人矣,唯抒情主人公與一盞殘燈相對,何等空曠寂寥! 三、四兩句,在殘紅、秋氣之后,再進一層用梧桐雨來寫離別之苦。李商隱《更漏子》(玉爐香)詞云:“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融化前人詩詞佳句,本是常見手法。這里特別應該提出,周紫芝融化李詞,煉二十三字為十四字,其情韻之悠長反不如舊,但構思運意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第一,切合抒情主人公感受外部環境的知覺過程,先是殘紅欲,夜已深沉;再是秋氣滿室,由一點到整體;后是梧桐滴瀝,由室內到室外。第二,殘紅、秋氣、梧桐雨,有如雪上加霜,凸出了人物的不堪承受的心理重壓。
下片的前半,用了“那時”一詞。那時,是什么時候呢? 是過去,還是將來?看來應該是后者,是對未來的一個美好的憧憬。抒情主人公用未必可能的縹緲的重逢,用重逢時訴說離愁的慰藉,來解脫現實的痛苦。到那時候,調好華美的樂器的弦音,撥燃涂金香爐的煴火,一起吟唱那悱惻感人的《鷓鴣詞》,在重逢之喜中體味一下離別之悲,簡直是一種幸福。《鷓鴣詞》是樂府舊題。唐人李益、李涉均有作品傳世,唱的是“湘江斑竹枝,錦翼鷓鴣飛。處處湘陰合,郎從何處歸? ”(李益)“唯有鷓鴣啼,獨傷行客心。”“鷓鴣啼別處,相對淚沾衣。”(李涉)可見是傷離別的,在“調寶瑟,撥金猊”的氣氛下“同唱鷓鴣詞”,可見是幻想別后重逢時咀嚼離情的情狀。這是常見的心理活動,是撫慰心靈傷痕的無可奈何的手段,作者用美妙的形象表現出來了。下片后半兩句,來一個急遽的轉折,從美好的想象翻回現實,“如今”與“那時”冷峻地對立著,“夜”字和上片“三更”緊緊地勾連著。眼前依舊殘紅欲盡,秋氣滿室,梧桐夜雨。即使是縹緲之憧憬也被風吹雨打而破滅了,此情此景,唯有眼淚洗面,還談什么聽歌呢!
這首詞在構思上的特點,就是用層遞、渲染和強調的方法寫足“如今”,用“那時”作為對照,現實的悲苦和向往的歡樂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產生了深厚而內蓄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夏完淳·魚游春水》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夏竦·鷓鴣天》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