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
耳竅垢多無若我①,烘烘作響如聞火。
有云病聰者②,聞斗蟻響如斗牛,
若果如此聞更愁③。
誰寫一老著一童④,令渠取垢于耳中⑤。
年來世事不須聽,取垢今聰不若聾!
【注釋】
①耳竅:耳孔。無若:比不上。②病:以……為玻聰:聽力好。③若果:如果。④著(zhuo):挨著。⑤渠:他。
【評說】
本詩選自徐渭《徐文長三集》卷五。
也許原畫在眾人眼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徐渭竟將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寫入畫作,一個兒童正挨著一老人,為他挖取耳垢。其實,這正是畫家匠心之所在,以此來借題發揮,因小見大,用題畫詩來闡發其中的深義。
詩作以詼諧的筆調寫出了自己的親身感受。雙耳積垢,其量之多,堪稱無人可比,因而常覺耳中烘烘作響,如同烈焰燃炙所作之聲,不聞旁音。雙耳失聰,本應療治,一挖其中的病垢,但在文長先生眼中,也許失聰之苦遠不及“病聰”。“病聰者”,因聽覺靈敏,異乎尋常,反成疾患,螻蟻相斗,本是悄聲默息,而傳入他耳中,竟如斗牛般宏亮,那豈非要將耳膜震聾嗎?如果真的如此,聽覺靈敏反倒令人發愁,并非好事。畫家此語,言外之意是說:由此看來,失聰亦不失為好事!這種觀點,在常人看來,是多么荒誕古怪,不可思議!至于畫家如何會得此怪論,這便給讀者設置了一個心理懸念。僅以他的顛狂作解釋,也許并不能令人信服,因為這只道出了表面現象。其中之深義,讀到全詩末了,才豁然開朗:“年來世事不須聽,取垢今聰不若聾!”多么有力的諷刺!原來畫家是以皮里陽秋之法,批判社會,世事黑暗腐敗至極,簡直不堪入耳,倒不如不取耳垢,做一個聾子。全詩雖然幽默俏皮,但何嘗是瘋言狂語,分明是身處濁世而獨醒者對社會的清醒認識。
古有巢父、許由不欲聞世事而洗耳的傳說,今有文長“取垢今聰不若聾”之“狂語”,略晚于徐渭的袁宏道,也該算是一位清醒者,曾以同樣的筆法來批判過朝廷令人閉目塞聽,愿聾不愿聰的黑暗。他在《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一詩中云:“野花遮眼酒沾涕,塞耳愁聽新朝事……旁人道我真聵聵,口不能答指山翠。”可謂一脈相承,異曲同工。
上一篇:《題畫》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畫》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