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托夫·致謝》中外哲理詩賞析
我感謝你,為了一切,一切;
為如火激情的秘密磨難,
為淚中的苦,為吻中的毒,
為仇敵的報復,朋友的誣陷;
為虛擲沙漠的滿腔熱血,
為生活中欺騙過我的一切……
但求你安排妥貼,好教我
不必再長久地向你致謝。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不能脫離生活,不能脫離人群獨立存在。這樣,人與客觀環境、人與人之間就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相互依存的關系,伴隨而來的,就是屬于每一個個體的形形色色的思想、情感和體驗。作為單獨的個體,每一個人的經驗、見識都不盡相同,也不一定同他的年齡成正比。萊蒙托夫一生僅僅經歷了27個春秋,但是不幸的國事、家事、個人之事,卻賦予了他短暫的生命以深刻而又豐富的人生閱歷,使之譜寫出無數發人深省的動人詩篇,《致謝》是其中之一。
文學作品是作家的產兒,作家又是時代的產兒。萊蒙托夫有幸出生在俄國反對拿破侖的衛國戰爭勝利之后,民族精神格外高漲的年代,可惜他3歲時就失去了母親,從小同寡居的外祖母生活在外省。不幸中的萬幸是,他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學會了3種外語,還專門學習過音樂、繪畫。然而他的生身父親,一個退役軍官,在童年生活中卻給他留下了沉重的陰影。他仇恨父親,因為父親經常騷擾他,與鐘愛他的外祖母大動干戈。沒有雙親的不正常家庭生活,使他從小養成了孤獨、內向的性格。萊蒙托夫11歲時,適逢12月黨人起義,在起義失敗之后的白色恐怖中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在進步文學家的影響下,中學時期,他便以詩言志,寫下了著名的《獨白》一詩。面對不幸的時代,抑郁的生活,詩中言道:“我們的未來——不是黑暗便是空虛”,因為“當著烈火般的熱情在血液中沸騰時,/在心中主宰的卻是一種神秘的寒冷。/祖先的豪華的歡樂、和祖先的那些/天真的無度的放蕩,我們感到厭惡;/我們就這樣地沒有幸福也沒有光榮/匆匆奔向墳墓,還譏笑地頻頻回顧?!笨梢?,少年時代的萊蒙托夫便以他敏銳的天才詩人的心靈深刻領悟到了一代人的悲劇命運——“我們這些憂郁的即將被遺忘的人們/將要無聲無息地在這個世界上走過……”在家愁、國難中早熟的萊蒙托夫,以撼人肺腑的詩句動情地講述了在反動專制統治下,一代“多余人”可悲的人生軌跡,表現出對貴族空虛、卑怯人生的厭惡和發自內心的憤懣、悲哀。正是在這種人生觀的指導之下,詩人一生與沙皇專制制度勢不兩立,大學時被迫退學,后來又兩次被流放,屢遭陷害,直到死于敵手。不應是命中注定,然而一切都被這首詩言中了。人生悲劇中的主人公萊蒙托夫對悲劇性人生的苦思釀出了生命的哀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主調。繼《獨白》這一“綱領性”的詩作之后,《致謝》可以說是他對悲劇人生的另一種精煉的、富有哲理思想的“獨白”。
《致謝》是一篇真誠的內心獨白,它以第一人稱的形式,面向無形的命運——“你”,敘說了坎坷生涯中的種種不幸;不可言傳的激情的“秘密磨難”,默默流淌的苦澀的淚水,難以想象的帶有毒餌的親吻,仇敵惡毒的中傷報復,更有甚者,朋友反目,別有用心的誣陷,漫漫長途中,“滿腔熱血”“虛擲沙漠”的強烈失落感等等,這一幕幕的生活悲劇,豈止是詩人的個人遭遇,它概括出了一代“多余人”的不幸。象萊蒙托夫這樣不見容于上流社會的進步青年,誰沒有飽嘗過這些辛酸?然而,男兒有淚不輕彈,萊蒙托夫沒有象普希金筆下的奧涅金那樣,屈服于命運的捉弄,一事無成,也沒有象《當代英雄》中的皮卻林那樣玩世不恭,把一切視為兒戲,最后順從地走向放逐的道路,一去不返;他高昂起頭,向厄運發出了挑戰:“我感謝你”,“為生活中欺騙過我的一切……”這就是他鏗鏘有力的回答。面對生活的不幸,詩人沒有扭曲自我或拋卻自我,而是遵循現實主義的原則,面向客觀現實中的危機,以頑強的精神、毅力,激發起自我心理的防御機能,去接受現實,并超越現實,以一種譏諷的人生態度從心理上戰勝困厄,以此保持了人格的完整,從而表現出襟懷坦蕩,高傲無畏的性格。其實,這不僅僅是詩人的獨特個性,更是生活中的強者的共同性格特征,這首詩因此而具有了超越時代的生活哲理意味。
西方學者早就認為,諷刺是一種精神治療,它也是一種神圣的武器,是真理的保護者,是對邪惡的暴露與嘲笑?!吨轮x》一詩以反諷的形式,利用一連串的排比句,向沉重的命運發出了痛苦的、高傲的嘲笑,作為萊蒙托夫短暫、不幸的一生的獨白,它坦露出詩人一顆倔強不屈的靈魂,讀后,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上一篇:《翁加雷蒂·致諾雅》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薩福·致阿那克托里亞》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