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加雷蒂·致諾雅》中外哲理詩賞析
一片寂靜里,升起我向往的
完整而未成熟的身體。
她向我伸出光明的手
卻永遠可望而不可即。
追逐啊,成了徒勞的游戲。
當晨光泛起漣漪,她欠伸肢體,
就在我眼前笑著消逝。
“煩惱”啊,“瘋狂”的侍女,
你太缺少醉意太缺乏蜜意。
為什么回憶總追不上你?
你的贈禮莫非是一縷云?
不,這是一片呢喃,
以遙遠的歌棲滿樹枝。
回憶,流動的形象,
憂愁的嘲笑,
血的暗……
你回來哄我入睡,
好象橄欖樹的古影里
那羞怯的泉……
憑著秘密的清晨,我還是
我還是盼著你芳唇的福祉……
但永不能再嘗第二次!
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洗劫的奧秘主義詩人翁加雷蒂眼里,死亡時刻威脅著文明世界,人生充滿著痛苦和不幸,生命對他來說,“只是一塊哽在喉底的叫喊的巖石”,只有在詩中擺脫絕境,求得心靈的和諧與協調;只有在詩臆造的遠離世界的神話王國里,在馬拉美筆下牧神夢見的林澤仙女群中;在用天真的幻想構筑的“麻雀唧唧喳喳”,“青枝綠葉在翩翩起舞”的樂園中,人們才能感到“不再沉重”,回到“無憂無慮的孩提時代”。這是詩人一貫的切身感受,也是他在《島》、《不再沉重》、《自己失去一切》等詩中表現的基本主題。格調悲切,充滿失落感和無力感。而《諾雅》一詩則另辟蹊徑,雖然表現的仍是內心的痛苦和失落感,但構思深刻,角度新穎,透過追求美好理想與煩惱的辯證關系描述煩惱,頗多哲理內涵,并帶幾分樂觀積極人生的色彩,給始終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心靈,帶來些許慰勉,值得反復詠讀領悟。
“諾雅”(noia)原文為“煩惱”、“厭煩”之意。此詩將它化身為迷人的美女形象,從人們對她的追求,她對人們的誘惑、捉弄,構成一定的情景,從而論述了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伴隨而來的“煩惱”的辯證關系,說明人生道路的復雜內含和生命的意義。正如詩的開頭7句所描寫:“諾雅”作為一個迷人的少女形象,她不僅迷惑、引誘人,同時又捉弄人。她“完整而未成熟的身體”,是那樣的令人迷戀和向往。“她向我伸出光明的手,”我自然情不自禁歡快地去迎接她,因為喜愛光明是人的天性。可是她“卻永遠可望而不可即”, “追逐啊,成了徒勞的游戲。”“當晨光泛起漣漪,她欠伸肢體”,似乎我們馬上就能沐浴在她那溫暖的懷抱,可她卻“就在我眼前笑著消逝”了,象捉迷藏一樣,有形有色地呼喚著你,用伸開的雙臂、用“笑”來誘惑你,卻神秘地若隱若現,讓你永遠抓不到她。在捉弄著你!說到這里,詩人思緒轉換了方位,詩的中間部分,不再說她是美女,而直呼其本名“煩惱”,稱她為“瘋狂”的侍女,抱怨它,質問它,探究它的本質屬性,判斷它是善還是惡。說她是“‘瘋狂’的侍女”,因為她“太缺少醉意太缺乏蜜意”,伸出光明的手召喚人,又笑著逃避人的追求,永遠無法捉摸。詩人在這里運用象征主義手法,用客觀世界中與精神相契合的對應物造成意象表達意念,稱“諾雅” “贈禮莫非是一縷云”, “是一片呢喃”,是一只“遙遠的歌”而且“棲滿樹枝”,是一個遙遠的、流動的、不可捉摸的形象。是一個惡的化身,給人的回憶帶來的是“憂愁的嘲笑,/血的暗……。”這些不連貫的、跳躍的串串意象,暗示著“諾雅”的本質和品性,——一個誘人的神秘怪物。如是,“諾雅”不僅令人失望,而且帶來“煩惱”,確實不值一求,詩文就此作結吧,不,“諾雅”還有可愛的一面,詩又回到開端的意境里,“諾雅”又成為迷人的少女,她又“回來哄我入睡”,她是那樣的甜美,“好象橄欖樹的古影里/那羞怯的泉……”迷人羞怯情態,象清清的泉水,注入人的心田,使似睡非睡,似夢非夢中的人,盼望著美女芳唇的福祉,給一個醉心的吻。“諾雅”又在以她青春的美在誘惑人們去追求她了。至此,人們不禁要問:諾雅啊,神秘莫測令人可愛又令人厭煩的諾雅呀,你究竟是個什么精靈,具有這么大的魅力,又神秘莫測。最后詩人一語警人,揭開了全詩之謎。原來她是永遠不能使人再嘗第二次蜜吻的神女。她是甜蜜的,又是煩惱的,是二者密不可分地熔于一身、人們一刻不可沒有的精靈。透過奧秘主義的詩句,傳達著詩人的人生領悟,一條樸素的真理,呈現在我們面前:世間一切美好的事物,崇高的理想,都是迷人的,它會給人帶來光明,它象悅耳歡快的歌聲、給你帶來力量,它象清澈甘甜的泉水,使你干枯的心田恢復生機,它是值得追求的,應當愛它,追它,擁抱它,實現它。但世上從來沒有一帆風順的事,波思說得好:“不受痛苦,得不到勝利;不踐荊棘,得不到王座;不飲怨毒,得不到光榮;不背十字架,得不到冠冕。”“犧牲常常是獲得的前提。”所以,追求必然伴隨著煩惱,追求不斷出現“消逝”和捉弄, 只有不畏煩惱,不怕消逝的追求者,才能嘗到芳唇親吻的甜蜜。更為重要的是美景是無限的,追求應是無止境的,同一個目標,只有一次親吻, “永不能再嘗第二次”, 下一個親吻在更遠的目標等待著你,仍需不怕煩惱不怕捉弄地再追求。讓我們牢記“諾雅”的二重性格,因為“煩惱”是值得的,它是親吻的前提:
該詩意象朦朧,寓意卻深刻雋永,失落中帶著希望,激勵在不言之中,堪稱詩人悲切中充滿樂觀之佳作。
上一篇:《舒婷·致橡樹》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萊蒙托夫·致謝》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