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無名氏·菩薩蠻》無名氏
無名氏
牡丹含露真珠顆①,美人折向庭前過。含笑問檀郎②,花強妾貌強③。檀郎故相惱,須道花枝好。一餉發嬌嗔④,碎挼花打人⑤。
注釋 ①真珠:珍珠。②檀郎:晉代文學家潘安,小字檀奴,因其容貌出眾,故舊時常以“檀郎”或“檀奴”作為美男子或所愛慕男子的代稱。③強:漂亮。④一餉:很短的時間。白居易《對酒》詩:“無如飲此消愁物,一餉愁消值萬金。”嬌嗔:女子撒嬌而故作嗔怒的樣子。⑤碎挼:用手把物品揉搓成碎末狀。
鑒賞 關于這首詞的創作年代,明楊慎《詞品》卷二:“牡丹含露真珠顆(下略)。此詞無名氏作,唐宣宗嘗稱之,蓋又在《花間》之先也。”明代另一位重要文人湯顯祖也曾言:“——若唐宣宗所稱‘牡丹含露真珠顆’《菩薩蠻》一闋,又不知何時何許人,而其為《花間集》之先聲,蓋可知已。”(玉茗堂評花間序,見明萬歷湯評本《花間集》)由此可知,這首《菩薩蠻》至少早于五代,在唐宣宗年間就已廣為流傳,而詞的作者卻一直不清楚是誰。
牡丹花在清晨吹來的微風中搖曳,花瓣上殘留的露珠在陽光襯托下,晶瑩剔透,宛若珍珠。這時一位美麗的女子看到這嬌美的花朵,順手折下,然后在庭院前經過。她微笑著問檀郎:“你說是我手中的花兒好看呢,還是我的容貌更勝一籌?”檀郎有意惹惱眼前的這位美女,說道:“這花兒更美艷些。”于是,女子忍不住嬌滴滴地嗔怪起檀郎,還將手中的花撕碎、揉爛了擲向他。詞中的這位男子名叫“檀郎”,而我國晉代有一位瀟灑倜儻、姿儀美好的翩翩公子——潘安,詞中所用的這個稱呼似乎與此人有著頗深的淵源。潘安,表字安仁,小名檀奴,史上流傳的“擲果盈車”的故事,以及所謂“才比宋玉,貌似潘安”的說法都可以說明潘安容貌之出眾,所以舊時以“檀郎”或“檀奴”作為美男子或所愛慕男子的代稱。詞中這位檀郎想來必是“美人”心中愛慕的對象無疑。而這位女子對于自己的美貌表現出了強大的自信,對此有人支持,也有人提出了批駁。明周珽云:“佳人自恃其貌美,問郎惹郎相惱,無限風情,妙在‘故’字,豈真好不若花耶?碎挼花打,還相嬌嗔,一種媚態,可掬如畫。”(《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卷六○)贊成女子這種天真頑劣之性,將她的這種自恃貌美和不拘行為歸結為“媚態”一詞,顯示出評價之人對女子的喜愛。而反對的人則認為:“此詞膾炙人口者素矣,予謂此戲場花面之態,非繡閣麗人之容。從來尤物,美不自知,知亦不肯自形于口,未有直夸其美,而謂我勝于花者。況揉碎花枝,是何等不韻之事,挼花打人,是何等暴戾之行,幽閑之義何居,溫柔二字安在。”(清李漁《窺詞管見》)長久以來美女“美不自知”,而眼前這位卻認為自己比早晨含著似珍珠般璀璨露珠的牡丹還要漂亮,實在是不知羞慚,遂肯定地說這是“戲場花面之態”。這里我們且不論詞中女子的出身、容顏,可以肯定的是這首詞必出自民間詞人之手。詞中用“碎挼花打人”一句,將女子嬌恃妒寵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這首民間詞表現了開放風氣之下唐人日常生活中男女之間的調笑情趣,然而在理學盛行的宋代,女人打男人成為了違綱背理的事情,是萬萬要不得的。于是,宋代著名詞人張先對這首詞進行了加工,改成了:“牡丹含露真珠顆,美人折向庭前過。含笑問檀郎,花強妾貌強。檀郎故相惱,剛道花枝好。花若勝如奴,花還解語無。”將最后發嗔打人的兩句換成了美人文縐縐的質問,雖然增加了兩句第一人稱的問話,然而女子潑辣的形象卻大大削弱了。
仕女圖【清】 潘振鏞
在寫作手法上,詞人使用了第一、第三人稱交替的手法。首先用第三人稱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然后用第一人稱讓詞作描寫的男女主人公自己說話,以增強畫面的立體感和人物的鮮活感。運用問答,使詞作內容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最后再轉回第三人稱,使得詞作在作家描寫的動態過程中收尾,給人以豐富的想象空間。這種用人稱交替的寫法在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人根據這一寫法,創作出了一些詩詞,著名的有李清照的《減字花木蘭》、明唐寅的《題拈花微笑圖》等等。(楊昇華)
鏈接 前人愛作《菩薩蠻》。《菩薩蠻》在唐宋時十分流行,在《全唐五代詞》中共計有八十五首,使用頻率在《楊柳枝》和《浣溪沙》之后,居第三位。《菩薩蠻》詞全篇共四十四字,由五七言組成,上下片各兩仄韻、兩平韻。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敦煌曲子詞·菩薩蠻》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李師中·菩薩蠻》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