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蒙托夫·又寂寞又悲傷》中外哲理詩賞析
又寂寞又悲傷!——沒人可傾心相談
在這精神上痛苦的時刻……
希望……老是徒然地希望又有何用?
而時光在流逝——都是最美好的時光!
愛——但愛誰個?——短暫的愛不值當,
而永久的愛又不可能……
自我反省嗎?——那兒往事沒留下一點痕跡。
歡樂,苦難,一切都如此地平平淡淡。
激情算什么?要知道它們甜蜜的沖動
遲早會在理性的言詞下消形匿跡。
而人生,只要冷靜地環顧一下四周,——
是一出多么空虛而又愚蠢的滑稽劇!
萊蒙托夫是一位極富才華的詩人,不幸生不逢時,在19世紀黑暗的沙皇專制制度統治之下,12月黨人起義失敗以后,在充滿白色恐怖的30、40年代,因不滿于現實,他18歲時曾被“勸告退學”,被迫中斷了大學的學業;后來又屢遭迫害,兩次被流放,直到盛年之時,死于他人之手,短暫的一生,歷盡坎坷,他把滿腔悲憤全部傾注于創作之中。一面抗議專制暴政,揭露、鞭撻上流社會的罪惡;一面嘔歌自由,深切關注祖國和人民的命運;一面哀嘆自己悲苦的命運,發出孤獨、憂傷而又憤怒的吶喊。因此,不論是他的生活,還是創作的調色板中,強烈的反抗精神和憂傷凄苦的情調總是融為一體。正如別林斯基所指出的,普希金的詩篇“充滿了對光明的期望、勝利的預感”,而在萊蒙托夫的詩作中,“已不再有期待,它們以其憂郁凄涼,對人生的絕望情緒寒徹了讀者的心靈”。《又寂寞又悲傷》可以說就是這種心態的藝術寫照。
這首詩只有短短的三節,詩人將孤獨與希望、愛情與淡泊、激情與人生相互對照,深刻揭示了人在生存基礎之上的憂思三部曲。 “又寂寞又悲傷!——沒人可傾心相談”,這是十分孤獨的時刻,每個人一生中都有可能不止一次地遇到,而人們的確常常是用希望去醫治孤獨的創傷的;情感生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奮而追求“永久的愛”無可非議,但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以償,并且人生并不一定因為缺少愛情這一個方面而注定“平平淡淡”;生命的激情也該是與生俱有的,但是它需要啟動,不可能是“常備不懈”的,并且有時恰恰是由理性來充當導火索的,這些都是我們今天可以普遍認同的生活哲理。然而,在萊蒙托夫筆下,希望被流逝的時光淹沒了;情感生活平平淡淡,連可以自責的地方都沒有;在精神領域中,理性與感情相悖,人生淪為“空虛而又愚蠢的滑稽劇”。是詩人性格乖僻與正常的人生背道而馳嗎?不!這恰恰是當時沙皇俄國黑暗統治之下,一代進步知識青年痛苦生活的回聲。它不僅發自萊蒙托夫的內心,而且來自奧涅金(普希金:《葉甫蓋尼·奧涅金》)、來自皮卻林(萊蒙托夫:《當代英雄》)、來自別里托夫(赫爾岑:《誰之罪》)、來自羅亭(屠格涅夫:《羅亭》)……來自所有封建農奴制度孕育的一代苦難的“多余人”。可以毫不夸張地說, 《又寂寞又悲傷》抒發了19世紀俄國文學史上“多余人”詩化的心曲,是那個黑暗時代、腐朽的社會生活的產物,它反映了不甘沉淪者落泊人生的深刻社會心理。
詩歌篇幅不長,語言精煉、雋永;格式工整,反復使用對仗、對比的手法;感嘆與反問交相互映,充滿內在的激情。真是字字句句飽蘸血淚,哀怨動人之音不絕于耳;然而于這哀怨之中,弦外不乏反抗之音、憤怒之情也。以小見大,這不正典型地體現了萊蒙托夫的詩風嗎?
上一篇:《翁加雷蒂·卡爾索的圣馬提諾鎮》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勃朗寧夫人·可是愛只要是愛》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