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來鑲絲鼓,
銀來鑲絲鑼。
別的歌兒我今不會唱,
唱一只鳳陽花鼓歌。
最毒是鴉片,
害人真勿淺。
哪個上了大煙癮,
逼得賣屋又賣田。
有個林則徐,
下令禁鴉片。
燒掉洋人鴉片煙,
弄得洋人大動氣。
氣死英國人,
就此派洋兵。
炸彈大炮滿兵輪,
攻打中國虎門城。
林則徐到了前敵,
就下攻擊令。
他的本事大到不得了,
打得英兵叫救命。
洋人打勿進,
眼睛就瞪清。
打了一仗敗一仗,
沒得法子去喊救兵。
救兵沒中用,
怎也不能動。
就摜掉虎門打吳淞,
大炮開得轟隆隆,
打到下關鎮,
還要往北行。
這下驚動北京城,
皇帝老子出宮廷。
兩江牛總督,
講和把錢償。
割出租界五口又通商,
這件國恥把心傷。
——《中國歌謠資料》第1集
這首民歌概述了鴉片戰爭的經過,表現了廣大人民對林則徐禁煙運動的擁護,對英國侵略者的憤怒,同時也反映了人民對統治者的憤懣情緒。
民歌首四句為序歌。它用夸張的語言,描述了歌手用以伴唱的鑼鼓系金銀鑲飾而成,以突出所唱花鼓歌的不同凡響。接著以“最毒是鴉片,害人真勿淺”等詞句,引出禁煙本事。轉入正文后,民歌先揭示了鴉片戰爭所以發生。1840年,英國為什么要發動侵華戰爭,因為它要“維護鴉片貿易”(馬克思《鴉片貿易史——二》),依靠“非法的鴉片貿易” “來充實英國國庫”(馬克思《英人在華的殘暴行動》)。而禁煙派領袖林則徐卻“下令禁鴉片”,“燒掉洋人鴉片煙”,因而“洋人大動氣”, “就此派洋兵”,“攻打中國虎門城”。這就告訴人們:由于林則徐在虎門銷煙二萬多箱,英國政府感到通過鴉片貿易掠奪我白銀的計劃被打破,因而才斷然發動這次戰爭。
第一次鴉片戰爭經歷了幾個階段,民歌著重敘述了林則徐打退英軍進攻的經過,熱情贊揚他, “本事大到不得了,打得英兵叫救命”。辛辣譏諷侵略者無法取消,“眼睛就瞪清(干瞪眼)”,“打了一仗敗一仗,沒得法子去喊救兵”。民歌也敘述了英國侵略者改變戰略,進攻沿海其他城市的情形。由于“救兵沒中用”,他們“就摜掉虎門打吳淞,大炮開得轟隆隆”。因浙江等沿海未進行備戰,致侵略者攻占定海,竄入天津白河口。統治者驚慌失措,撤換林則徐,英軍遂猖狂進攻虎門、占四方炮臺,直至攻入吳淞口。民歌的簡單描述,概括了鴉片戰爭后二階段的部分內容。說明因清廷腐敗,帝國主義橫行海上得以肆意侵略中國的情形。
民歌的后八句,交代了戰爭的可悲結局,表達了訂立屈辱條約的沉痛感情。當林則徐被革職,琦善、奕山、奕經等投降派與腐朽的官員被委用后,雖也有部分將士誓死抵抗,但戰爭仍節節失利。英軍進入長江,一直“打到下關鎮,還要往北行”。這時清廷最高統治者驚恐萬分,當時有道光帝逃出北京的傳說,民歌作者遂以夸張的筆調、譏諷的口吻描寫說:“這下驚動北京城,皇帝老子出宮廷”。最后則是牛鑒等投降派與侵略者簽訂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民歌敘述說:“兩江牛總督,講和把錢償,割出租界五口又通商”。《南京條約》規定中國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地作商埠,同時賠款二千一百萬元,特別嚴重的是正式割讓香港與英國。故作者飽含悲憤之情說,“這件國恥把心傷”。
這首民歌可作鴉片戰爭史看。全詩以三十六句的較大篇幅,敘述了鴉片戰爭的發生、經過及其結束。如此完整地反映鴉片戰爭的全過程,這在近代民歌中是罕見的。它不僅具有史詩的規模,題材富有現實性,而且有鮮明的傾向和愛憎。它熱烈歌頌林則徐, “下令禁鴉片”,“到了前敵,就下攻擊令”;揭露侵略者, “炸彈大炮滿兵輪,攻打中國虎門城”, “打到下關鎮,還要往北行”;也譏刺清廷統治者, “皇帝老子出宮廷”, “講和把錢償”等,充分表達了人民的愛國感情。此外,它的語言通俗,運用了許多口語,如“摜掉虎門打吳淞,大炮開得轟隆隆”等,表現了民間文學的特點。
上一篇:《月子彎彎照九州》原文|賞析
下一篇:《望江南謠》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