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雙燕》原文與翻譯、賞析
史達祖
詠燕
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差池欲住①,試入舊巢相并。還相雕梁藻井②,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③。芳徑,芹泥雨潤④。愛貼地爭飛,競夸輕俊。紅樓歸晚,看足柳昏花暝。應(yīng)自棲香正穩(wěn),更忘了天涯芳信⑤。愁損翠黛雙娥,日日畫闌獨憑。
【注釋】 ①差池:參差不齊。《詩經(jīng)·邶風(fēng)·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②藻井:即承塵,俗稱天花板。上面繪有似藻的花紋。③紅影:花影。④芹泥:指水邊種植芹菜的泥土。⑤芳信: 即芳札。對他人書信的美稱。
【詞大意】 春社過了燕北歸,忖度簾間有冷灰。時而停息時而飛,比翼共入舊巢內(nèi)。雕梁畫板細細窺,呢喃交談定巢位。輕快掠過花梢飛,分開花影是燕尾。
路旁花草飄香味,燕子銜泥把窩壘。春社時節(jié)雨絲細,滋潤萬物無聲息。雙燕喜歡貼地飛,各自競夸姿態(tài)美。巢在紅樓遲遲歸,貪看花柳朦朧美。棲息香巢好舒坦,忘向主人把信傳。愁使思婦眉不展,天天獨自倚欄干。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詠物詞。清王士禎《花草蒙拾》云:“詠物至此,人巧極天工矣。”這個評價雖然很高,但此詞卻當(dāng)之無愧。它以擬人之格極細膩地描繪一對燕子春天從南方飛回舊居,共同銜泥筑巢,彼此親昵,生活快意而舒適。相比之下紅樓中的女子十分孤寂,她愁眉不展,天天獨自站在欄干邊等待丈夫歸來。
過去許多著名的詞論家都很喜歡這首詞,但是其審美意趣各有異同。賀裳《皺水軒詞筌》說:“姜論史詞,不稱其 ‘軟語商量’,而賞其 ‘柳昏花暝’,固知不免項羽學(xué)兵法之恨。”而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針對賀裳的這段話說:“然‘柳昏花暝’,自是歐、秦句法,前后有畫工、化工之殊,吾從白石,不能附和黃公矣。”“白石”是姜夔,“黃公”是賀裳,這是說對于史達祖的《雙雙燕》詞,賀裳喜歡其上片的“軟語商量”句,而王國維附和姜夔則特別贊賞其下片的“柳昏花暝”句。“軟語”句以精細傳神的筆觸描寫雙燕筑巢時的呢喃語態(tài),維妙維肖,惹得賀裳喜歡是很自然的。不過賀裳認為喜歡“柳昏”句的姜夔眼力不夠,卻不盡然。在這里王國維裁定“軟語”句畫出了春燕的特點,是極妍盡態(tài)的人巧“畫工”,而“柳昏”句作為渾然天成的“化工”之筆則勝于“畫工”。充當(dāng)裁判的王國維主要表明自 己的欣賞趣味,沒有更多的講道理。筆者認為上片由“軟語”數(shù)句所構(gòu)成的是一幅雙燕擇窠筑巢圖,這一構(gòu)圖盡管很精美,但沒有什么寓意。王國維雖然很賞識“柳昏”句,但他對史達祖其人的看法恐怕受了元人所寫的《宋史》的影響,把史追隨韓侂胄看成是污點,且蒂芥成敗,甚至贊賞把史詞中用了“偷”字說成是其貪欲、人格低下表現(xiàn)的淺見。細加玩味,姜、王所推崇的“柳昏”句,仍然是“畫工”之筆,夠不上“化工”,其與“軟語”句,大致有寫意和工筆之分,并無什優(yōu)劣之別。
要真正了解此詞的精妙之處,必須首先改變對作者人格的成見,清人鄧廷楨就是這方面的代言人,他在《雙硯齋詞話》中說:“史邦卿為中書省堂吏,事侂胄久,嘉泰間,侂胄亟持恢復(fù)之議,邦卿習(xí)聞其說,往往托之于詞……大抵寫怨銅駝,寄懷毳幕,非止流連光景,浪作艷歌也。”這段話可以說是打開《雙雙燕》一詞深層語義的一把鑰匙。史達祖所附庸于韓侂胄的是其所“亟持”的“恢復(fù)之議”。據(jù)記載史曾奉使到過北地,其《惜黃花》詞系北行道中所作,詞中的“美人兮,美人兮,未知何處”諸句情緒甚悲慨,大有屈子“招魂”之意。《梅溪詞》中多處寫到的“銅駝”之怨就是家國之慨,而其所謂美人,指的正可能是徽、欽二帝。懷念這對作為昏君和短命皇帝的父子,在今天看來很不足取,但在史達祖生活的時代這卻是一種愛國情緒。具體到這首詠燕而闌入人事的詞,其與宋徽宗趙佶更可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趙佶被俘入金后寫過一首《燕山亭》詞,其中有“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句,意謂作者希望把他的“故宮”之思托“這雙燕”帶回去,但是沒有帶到。作為自度曲,史達祖的這首《雙雙燕》與其說是遠承江淹《雜體詩擬李陵》的“袖中有短書,愿寄雙飛燕”,倒不如說是近祧于趙佶自度曲《燕山亭》的“這雙燕”。史詞中所寫的花香馥郁的“芳徑”、細雨滋潤的“芹泥”、“紅樓”周遭的“柳昏花暝”等等,的確不像是為了“流連光景”;其寫“翠黛雙娥”,也不是“浪作艷歌”。陳匪石《宋詞舉》認為“紅樓歸晚”以下六句“譏不思恢復(fù)”,不是沒有道理的。
的確,作為開禧戰(zhàn)中敗北之將幕僚的史達祖,當(dāng)他寫下“應(yīng)自棲香正穩(wěn),便忘了天涯芳信”時,既不像是在詠燕,也不大像“指朋友間有不能踐言者”,而似乎是在譏諷那種仍把杭州作汴州的貪圖安逸“不思恢復(fù)”者。以往把這種情景一家、句意兩得、深藏感慨的詞,說成是“格調(diào)不高”,是很不公允的。
上一篇:《南呂·一枝花》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詠史》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