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應氏(其一)》原文與翻譯、賞析
曹植
步登北芒阪①,遙望洛陽山。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墻皆頓擗②,荊棘上參天。不見舊耆老③,但睹新少年。側足無行徑④,荒疇不復田⑤。游子久不歸,不識陌與阡。中野何蕭條⑥,千里無人煙。念我平生親⑦,氣結不能言⑧。
【注釋】 ①北芒:即邙山,在今洛陽城北。阪,同“坂”,山坡。北芒阪為漢時王公貴族陵墓群集地。②頓:塌壞。擗(pi僻):崩裂。③耆(qi祈)老:指老年人。④側足:側身行走。⑤荒疇:荒蕪的耕地。田:用作動詞,耕種。⑥中野:郊野之中。⑦平生親:平生的親友,這里指應氏。一作“平常居”。⑧氣結:因悲哀而胸中郁塞。
【詩大意】 登上邙山的高坡,遙望洛陽四周的山峰。山峰依舊,可昔日繁華的洛陽城卻荒蕪不堪。棟棟宮室燒成廢墟,到處是斷壁頹垣,荊棘叢生。舊日的老人都喪生于戰火,只能見到新一代的少年。田里長滿野草,沒有可走的小路;荒廢的田地,不再有人耕種。久別故鄉的游子,回來時竟連田中熟悉的阡陌小道也找不到。郊外的田野中是多么蕭條荒涼,展望千里,不見人煙。想到自己的友人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滿腹的悲哀抑郁說不出來。
【賞析】 建安十六年(211),曹植隨曹操西征馬超,由鄴城出發,途經洛陽,會見了應氏兄弟。應氏,指建安時期的詩人應玚(字德璉)、應琚(字休璉)。他們兄弟二人與曹植皆為好友。曹植與之短暫相見之后,應氏兄弟又將北行,對此,曹植心中十分感慨,遂寫下《送應氏》詩二首,為之送別。這首詩是其中的一首。
詩中寫的是送友人遠別,但開篇卻不寫送,而從“步登北邙坂,遙望洛陽山”寫起。當然,登高送別,是古已有之的習俗,但洛陽四圍北有芒山,南有伊闕、龍門,東有首陽,作者卻偏要登北邙,登北邙又不上山峰,而只登作為漢代王公貴族墓地的北邙坂,并在這里送別,其含義不言自明:在軍閥割據、戰火連天的年代里,今日一別,焉知他日能否再見?詩句中當隱寓了作者欲說而沒有說出的生離死別的內心憂患,同時也因漢陵自然引出一種悲涼肅殺的氣氛。這兩句中雖不著一個“送”字,不關一句別情,卻通過“登”和“望”,為下面描寫洛陽的真實情景作了巧妙的鋪墊,使這里寫的送別之情一開始便具有廣闊深厚的社會內容。
接下“洛陽何寂寞”六句,寫詩人于北邙山眺望洛陽城的所見所感。洛陽曾是東漢的都城,自漢光武帝建都以來,高樓林立,宮殿巍峨,車水馬龍,人煙稠密,但自經戰亂,尤其董卓挾脅漢獻帝遷都長安時,縱兵焚掠洛陽,使繁華的都市傾刻間成了荒無人煙的蕭條之地。這種盛衰興亡的巨大歷史變遷,怎不令人感慨不已! 這里用一“何”字,便準確寫出了眼前“寂寞”之景給詩人的強烈震撼。然后則具體寫被焚燒的宮室,寫斷壁殘垣,寫滿地的雜草,寫叢生的荊棘,寫人事的變遷。這段對洛陽城的描寫,不加任何雕飾,而只選擇了最有代表性的幾處景象加以刻畫,純用白描的手法,著墨不多,卻渲染出一幅足以令人觸目驚心的荒蕪凋敝的圖畫,意境清冷悲凄。
從“側足無行徑”以下六句,視線從洛陽城轉到洛陽郊野,進一步表現令人凄愴傷懷的景象。郊野的荒涼,并不亞于破敗不堪的洛陽城。由于戰亂,人口銳減,多少良田因無人耕種而荒蕪,田野到處長滿雜草,連一條可以側足而行的小徑都沒有,以致詩人忽然想到像應氏兄弟這樣久別家鄉的游子,大概也辨認不出往日熟悉的道路了。于是,詩人由衷地感慨道:“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這兩句是對以上所寫郊野情景的高度概括,又與上文寫“洛陽何寂寞”遙相呼應,從城內與郊野兩個方面真實地展現了當時民生凋敝、滿目凄涼的社會現實,這與曹操描寫的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蒿里行》),王粲的“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七哀詩》),同樣為那個時代留下了真實生動的歷史畫卷。
最后“念我平生親,氣結不能言”兩句,即是對上述凄愴的社會現實的感慨,也是對與友人分別的感慨。詩人想到與應氏兄弟就要在這種 “千里無人煙” 的戰亂年代里分手,從此前途未卜,生死茫茫,團聚不知何時,這真是萬語千言不知從何說起,故只有感到胸中郁悶、喉中哽結了。
這首詩以白描為主,但在對景物的描寫中,又傾注了強烈濃厚的悲憤之情,寄寓了深沉的感慨,無論是寫滿目荒荑的社會現實圖景,還是寫人民所遭受的巨大苦難,或是寫人世的滄桑巨變,都回蕩著一種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涼之氣,給人以強烈的感染。這首詩在寫法上也別具匠心,詩題寫送別,但思路卻不拘于一時一地的離情別意,而是沿著更廣闊的社會背景去開拓,這就大大深化了送別之情的內在精神和濃厚內容。詩的章法結構則富于變化。開頭從“登”、“望”下筆,從送別的氣氛上進行渲染;接下則分敘洛陽城內與郊野。寫城內時,先以“何寂寞”的感嘆領起,再進行具體描寫; 寫郊外,則先具體描寫,再以“何蕭條”收束,筆法靈活多變,不拘一格。而全詩的結句卻落在抒情上,又別是一番情境,使全詩籠罩在一種悲涼慷慨的氣氛之中。
上一篇:《邊區自衛軍(李排長與韓娃)第三章》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金縷曲》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