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曲》原文與翻譯、賞析
梁啟超
丁未五月歸國①,旋復東渡,卻寄滬上諸子。
瀚海飄流燕②,乍歸來、依依難認,舊家庭院。唯有年時芳儔在,一例差池雙剪③。相對向、斜陽凄怨。欲訴奇愁無可訴,算興亡、已慣司空見④。忍拋得,淚如線。
故巢似與人留戀。最多情、欲黏還墜,落泥片片。我自殷勤銜來補,珍重斷紅猶軟⑤。又生恐、重簾不捲。十二曲闌春寂寂⑥,隔蓬山、何處窺人面?休更問,恨深淺。
【注釋】 ①丁未:光緒三十三年(1907)。②瀚(han 汗)海:大海。③差 (ci 疵) 池: 不齊整的樣子。雙剪: 指燕尾。④慣司空見: “司空見慣”的倒文。⑤斷紅:落紅,即落花。⑥曲闌:即曲欄,曲折的欄干。
【詞大意】 在浩瀚的大海上飄流的燕子,剛剛歸來,過去一直依依眷戀故土,但故土變化很大,現已難以認出舊家庭院。只有舊時好伴侶還在,飛起時都一樣翅膀參差不齊、尾如雙剪。大家相會,面對著西下的夕陽,無限凄怨。想訴說心中無限憂愁,不知從何說起,對興亡已經司空見慣了。怎忍心僅僅停留在悲痛上,拋灑淚流如線?
燕子的故巢似乎對這庭院的主人還有無限依戀。它最多情,想黏在畫檐上,可是掉下落泥片片。我這個飄流燕歸來了,不辭辛勞,殷勤銜泥銜草修補,卻愛惜那掉在泥土上的落花未枯還軟。又生怕重重的簾幕不卷,無法自由飛到檐間。在這多而曲折的欄干邊,是這樣凄清寂寞,缺少春的氣息,隔著蓬萊仙山,我到何處去會見那主人一面?不必再問我怨恨程度的深淺。
【賞析】 這首詞作于1908年。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慈禧太后捕殺維新人士,梁啟超渡海逃往日本。丁未年 (1907) 歸國,國內政局更加昏亂,1908年又東渡日本,同年光緒帝病死。這首金縷曲實際是借燕自喻,巧妙地寫出了作者對變法失敗后光緒被囚、政局更加不可收拾的深切悲痛和決心為國出力卻又報效無門的抑郁心情。
上片寫飄流燕歸來所見,下片寫飄流燕所思。全詞開頭 “瀚海飄流燕”點明抒情主人公的身分經歷:飄流在浩瀚大海之外的燕子今日歸來。也有人認為 “瀚海”指沙漠,引申為 “遠方”。相傳燕子在秋天的社日飛往南海,春天的社日又從南方飛回,故稱“社燕”。周邦彥《滿庭芳》詞下片曰:“年年如社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梁啟超是化用周詞,兩人都是借燕喻己的飄流生活。“乍歸來”即“剛歸來”,“依依難認,舊家庭院。”燕子對舊巢及舊巢所依附的庭院依戀不舍,但今日歸來,舊家庭院變化太大了,破舊不堪,難以辨識。這里借喻自己隔了九年歸來,看到國家政局更加昏亂不可收拾。這是第一層。下面第二層寫飄流燕見到舊時“芳儔”的情況:“唯有年時芳儔在,一例差池雙剪。”舊家庭院變化很大,但當年的同伴(“芳儔”)并無多少變化,還是一樣的飛翔時翅膀參差,尾如雙剪。“相對向,斜陽凄怨”。這些燕子精神都很頹喪,對著夕陽殘照,面面相覷,一片哀愁。這是隱喻這首詞序言中提到的梁啟超在滬上見到的“諸子”——當年變法的同伴,面對日薄西山的清朝殘局無限凄怨。“欲訴奇愁無可訴,算興亡,已慣司空見。”唐朝劉禹錫寫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句,王、謝兩家貴族隨著東晉的滅亡而衰敗,昔日王謝堂前的燕子遷入普通百姓家。所以人世間的興亡盛衰對燕子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了,但今天的燕子——變法諸子認為清王朝如此迅速衰敗實在是因為“變法”被斷送所致。故有“奇愁”無處可訴。很明顯,梁啟超的“奇愁”是指對造成大清國勢迅速衰敗、扼殺變法的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無比憎恨。“忍拋得,淚如線”,這是上片的結尾,開始由上片寫“所見”轉入下片寫“所思”。歸來的“飄流燕”面對如此衰敗的舊家局面,不主張哀怨哭泣,這是詞人表明的自己的政治態度,也是對變法同伴“滬上諸子”的勸告:要有所作為。
下片寫“飄流燕”所思。開頭一句“故巢似與人留戀”,是說燕子的故巢同所依附的舊家主人留戀難舍,亦即暗喻梁啟超對昔日主人光緒帝的懷戀。“最多情,欲黏還墜,落泥片片”是說燕子見到片片落泥感情劇烈振蕩。“我自殷勤銜來補,珍重斷紅猶軟”是說這個飄流燕要盡一己之力來修補這個舊巢舊院,精心維護這個庭院的每一分春色。暗喻梁啟超自己并不悲觀,要為國出力,重新集結維新派,補晚清政局的殘破。“又生恐,重簾不卷”。這是化用宋朝陳堯佐《踏莎行》“為誰歸去為誰來,主人恩重珠簾卷”的句子,原意是“珠簾卷”,燕子才能升堂入室,自己方可進到宋仁宗身邊。梁啟超這里是反用其意:飄流燕雖肯殷勤來補,但“重簾不卷”,燕子無法升堂入室,自己不能為國家出力。這是暗喻當今頑固派是不會放任維新人士再參加政治活動的。“十二闌干春寂寂,隔蓬山,何處窺人面?”是說這個舊家庭院實在了無生氣,飄流燕所懷戀的舊主人住在蓬萊仙山,阻隔著渺遠的大海,無法見到。唐朝李商隱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無題》)的詩句,寫他無法同深戀的人見面的痛苦。梁啟超借用“隔蓬山”暗喻變法失敗后,光緒帝被囚于中南海的瀛臺,宮禁森嚴,無法與之見面。“休更問,恨深淺”,指飄流燕無法見到主人抱恨無窮。暗喻梁啟超對誤國殃民的慈禧太后無比憎恨,也為報國無門而悲恨不已。
這首詞在空間的層層轉換、延伸(瀚海、故巢、舊家庭院、重簾、蓬山)中寫出詞人對今日國事的慨嘆與對未來的憂慮,體現了他力圖有所作為的雄心及報國無門的悲憤,這是積極的一面。但梁啟超是堅持以改良主義來修補晚清封建制度的殘破,這在詞里也是十分明顯的。
全詞運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十分成功,緊扣燕子的生活特性及其接觸的特定事物,描繪殘破的圖景,以景喻世,每一景物都有特指當時社會現實的確定內容,巧妙地抒寫詞人的感慨與政治見解。語言上不露痕跡地化用古典詩詞名篇的成句和意境,有很深的意蘊,顯得典雅而又暢達,精練而又含蓄。
梁啟超寫過《中國韻文里頭所表現的情感》一文,認為中國古代詩歌里也有“西洋式”“一瀉無余”的“奔迸的表情法”,但更多的則是“回蕩的表情法”,其特點是詩人把盤結已久的感情“像春蠶抽絲一般的曲線式的多角式的表現”出來,作品內容呈現出“交錯糾結”的特點。看來這首《金縷曲》就是他論述的“回蕩的表情法”的具體運用吧。
上一篇:《送應氏(其一)》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長安古意》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