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頻
不為風雨變,雞德一何貞。
在暗長先覺,臨晨即自鳴。
這首詩意在說明君子要像雞一樣先知先覺,并及時向人們報道光明到來。這里節錄的是詩開頭四句。
“在暗長先覺,臨晨即自鳴。”意思是說:雞長期地生活在黑暗之中,然而它首先醒來,到清晨就會自己鳴叫起來,喚醒人們。從唐代的創作風氣看,詩以敘事與抒情合一為主,多數詩人的作品不去直接表現抽象的人生哲理。也許李頻寫這首詩時,只是為了寫府試風雨聞雞的感受,未必有意寫成哲理詩,然而讀者吟誦之余,往往借這兩句詩所包含的哲理引起聯想:那些地位低微而又有遠見卓識的有識之士,他們長期地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往往對社會的某些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預見性,并通過自己先知先覺的言行去喚醒人們覺醒、奮斗。這種哲理的生發,類似比喻,但又不全是比喻,因為作比的不是單純的雞臥黑暗之中而又臨晨自鳴,而是具有詩人體驗性的動作和活動過程。這是一種超出并高于一般修辭所說的比喻和象征。正因為如此,這首詩能引起人們一些哲理性的聯想,所以特別耐人尋味。
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將晨雞自鳴入詩,從而反映出“先覺”“自鳴”的社會效果:晉人劉琨與祖逖“聞雞起舞”,李賀的“雄雞一聲天下白”(《致酒行》),“世間何物催人老?半是雞聲半馬蹄”(清·王九齡《題旅店》),雞的先知先覺和臨晨即鳴,引起人們多少豐富的哲理聯想呵,又鼓勵多少仁人志士去建功立業,創造光輝的人生!
上一篇:《已至湖尾望見西山(其一)·[宋]楊萬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弄船人·[清]袁樹》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