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顧炎武
天道有盈虛,智者乘時作。
取果半青黃,不如待自落。
曾經(jīng)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口號的明清之際的思想家顧炎武,在這首《子房》詩中提出了人不管德才如何,還要“乘時作”的觀點,很有見地,頗合規(guī)律。
詩題“子房”,為被子植物雌蕊藏有胚珠的部分,此詩中實則指果實。而詩旨不是詠果實,而是借采果實的時機以說明要“乘時”的問題。“天道有盈虛”,自然界和社會上一切都在消長盈虧,始終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天道的盈虛,是客觀存在著的,不因人的意志而轉(zhuǎn)移,而人在這客觀環(huán)境中該怎樣才能發(fā)揮作用呢?“智者乘時作”,明智的人必須審時度勢,因時而動,依勢而作,這才能使自己的才德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否則也會有能不見用,有德不見收。“乘時”,把握住最佳時機,選取最合盈虛的條件,釋放出最大的能量。
要“乘時”,必須視客觀條件最成熟之時。“取果半青黃,不如待自落”,果子還在半青不黃的時候,又酸又澀,只有待其自落之時,才是熟透了。凡事急于求成,那便是強扭的瓜不甜,強摘的花不香,也就稱不上“智者”了。
這首詩對人才的發(fā)揮作用,提出了客觀環(huán)境的問題,這是比較辯證的。虎不在林,龍不在天,縱有本領(lǐng)也無法施展,甚至還會出現(xiàn)虎落平陽遭犬欺、龍擱淺灘受蝦戲的局面。
一般寫這類小詩,往往先敘具體事物,然后上升到理性,而本詩先以理語出之,復(fù)以具象綴之,猶如先提出論點,再輔之以例證,這就使詩的理性味更為濃足,更顯得峭拔警策。
上一篇:《失題·[宋]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宿山寺·[唐]賈島》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