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足躡平都古洞天,此身不覺到云間。
抬眸四顧乾坤闊,日月星辰任我攀。
這是蘇軾登平都山抒感之作,意謂登上了平都古洞天,仿佛身至白云繚繞的空間。舉目四望,頓覺天地無限遼闊,日月星辰都任我攀摘。只有登上了高峻的山峰,視野才會廣闊,思想境界才會高遠。
平都又名酆都山,在四川豐都縣東北。就因為蘇軾嘉祐四年(1059)自成都去汴京(今開封)途經豐都,寫下《平都山》等五首詩,其中有“平都天下古名山”之句,漸改平都山為“名山”,一直沿用至今。名山實際上并不高大,僅海拔288米,方圓0.45平方公里,只因了山前有長江奔流,四周有九峰環抱,加之“鬼城”、“幽都”的傳說,以及歷代文人題詠,遂使名揚中外。唐代李白、白居易都有詠平都之作。唐宰相段文昌書贊:“(平都山》峭壁立千仞,下臨湍波,老樹萬株,上插峰嶺。靈光彩羽……昏旦萬狀,信非人境。”明末周延甲作記曰:“登山憑眺,見峰巒插天,芙蓉削翠,江波映日,檜柏干霄,煙嵐靄靄,恍若羽化去,幾不知身在人間也。”如今山門楹聯“名聲有大小,山勢無高低”,意即山雖小而名氣大。蘇軾這次初出蜀,豪情滿懷,因而觀感自有不同。
這首詩固然是蘇軾登平都山后覺得立足高,眼界闊,心情暢的表現,同時也寓含著攀上高峰則可以四顧乾坤,任攀日月的哲理。如果沒有“足躡”就不可能“身到云間”,自然領略不到乾坤闊的境界,任攀日月的境地。
上一篇:《失題(其二)·[唐]唐備》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子房·[明]顧炎武》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