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繆鐘渭
嗚呼人生孰不死,死亦要貴得其所。
重如泰山輕鴻羽,流芳遺臭俱千古。
將軍視死甘如飴,凜凜大節青史垂。
嗟彼軍前身伏法,畏敵如虎亦奚為?
此詩節選自繆鐘渭的《紀大東溝戰事吊鄧總兵世昌》。大東溝戰事,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日本侵略朝鮮,并向中國挑釁,引起“甲午戰爭”之役。中國北洋艦隊和日本艦隊在黃海大東溝附近進行決戰。鄧世昌指揮致遠艦英勇作戰,重創敵軍;當炮彈用盡、兵艦重傷時,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向日主力艦吉野號沖撞,準備與之同歸于盡,不幸中敵魚雷,與全艦二百五十名官兵同時壯烈犧牲。此役中,濟遠艦管帶方柏謙,當半島遭到日艦襲擊時,曾下令懸白旗不戰而逃,大東溝戰斗中,方柏謙眼見致遠艦被擊沉,他不去救援,倉皇逃走,后受到軍法制裁,在旅順正法。這首詩既歌頌了鄧世昌的英勇殉國,也譴責了方柏謙的貪生怕死。
節選的這部分實際上乃將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輕如鴻毛”以詩的語言予以表現。“人生孰不死”,人都是要死的,不管是享盡天年,還是橫遭不測,都逃不脫這最后的結局。但死要“貴得其所”,為人民、民族、國家、正義而死就是死得其所。這種死便重如泰山。反之,追名、逐利、賣國、投敵而死,則死得輕如鴻毛。鄧世昌“視死甘如飴”,他為了抵御侵略者,不惜與敵人同歸于盡。這種人自當名垂青史。宋代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正氣歌》中說:“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明代瞿式耜在《浩氣吟》中說:“莫笑老夫輕一死,汗青留取姓名香。”這些民族英雄、愛國英烈,都深明生的意義、死的價值。
作者將鄧世昌與方柏謙對比了寫,一死得重如泰山,一輕如鴻毛,一流芳百世,一遺臭萬年,充分說明了死要“貴得其所”。這首詩雖然在所表達的思想與表現手法上并沒有什么創見、新穎之處,但將該段史實記錄下來,且是非分明、愛憎強烈,還是值得一讀的。
上一篇:《答章孝標·[唐]李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絕句·[清]吳嘉紀》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