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吳嘉紀
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熬烈火旁。
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
吳嘉紀生逢明亡,眷念故國。他終身讀書、作詩,參加一些勞動,不交結權勢人物,過著布衣生活。詩人同情勞動人民,憎恨封建統治階級,詩中多危苦嚴冷之詞。
這首《絕句》反映了海濱鹽民勞動的艱苦。六月盛夏,年老的煮鹽工,蹲在低矮的草房里燒烈火煎鹽,奇熱無比,只得走到門前的烈日之下,稍息片刻。這就是所謂的乘涼。
炎日里炙熱難耐,但比起矮房里的烈炎烘燙竟感到涼爽,可見老鹽工汗雨淋漓已到了無法忍受的程度。“偷閑”,又可想象到添柴燒火、鏟鹽裝鹽等勞作的極其緊張。
食鹽,是生命之必需;煮鹽,是社會生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白頭灶戶”,是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了鹽場主的雇工。這些失去土地的農民,在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與剝削下過著悲慘的生活。詩人刻劃老鹽工的形象,無疑是為了向不合理的社會現象提出憤怒的控拆。
老鹽工在矮屋內、烈火旁煎鹽,闊貴們卻在華堂里、庭院中享樂。老鹽工能走出烈火旁到了烈日下就感到有“偷閑一刻”的涼爽,那富人們即使到林蔭下也會覺得熱得難受。這正如《水滸》中白勝所唱:“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老鹽工的勞苦和富貴者的逸樂,不僅是鮮明的對照,而且有內在的聯系。詩人雖只寫了受剝削、受壓迫的一個側面,人們卻能由此推想到另一個相反的側面。兩個側面構成了階級對立的圖畫。
這首詩的哲理性在于闡明了萬事萬物,總是從對比中讓人們看出問題的本質。為了求得生存,老鹽工頂著烈火、冒著酷熱去煎鹽,說明其生命力的頑強。這種頑強正是在死亡線上掙扎的表現。
上一篇:《紀大東溝戰事吊鄧總兵世昌(節選)·[清]繆鐘渭》原文
下一篇:《罷相作·[唐]李適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