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上李邕》是李白天寶四年(745)漫游北海郡時寫給當時的北海太守李邕的一首自薦詩。詩中抒發(fā)了作者生平抱負、遠大志向以及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詩歌的前四句是以大鵬展翅、聲勢磅礴來形容自己的心胸懷抱。可是,詩人的這種胸懷,卻不能被一般人所理解,“時人”對他的豪情壯志報以嘲諷和冷笑。面對別人的冷嘲熱諷,詩人毫不氣餒,響亮地回答一句擲地有聲的話:“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一句,既是全詩結尾,也是全詩的“詩眼”。“宣父”即孔子,唐代尊稱孔子為宣父。“后生”即青年人。孔子在《論語·子罕》中說:“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作者引用這一典故,顯然是希望李邕重視自己,也進一步暗示自己將來必定有所作為。雖然這是李白針對當時薦人制度以及自己懷才不遇的情況抒發(fā)的感慨,但其中卻包含了一定的哲理:新興事物雖然弱小,卻富有蓬勃的朝氣和旺盛的生命力,人們不應忽視或輕易地否定它。古今中外,少年成材的例子不勝枚舉,他們都是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才有所成就的。因此,詩人的這句詩含有雙重的哲理,對老年人來說,應該扶植后進,善于發(fā)現新生事物,支持青年人勇挑重擔;而年輕人則應該承認自己缺乏經驗、缺乏實踐的客觀事實,虛心向前人學習,向書本和實踐求真知。對老年人來說,“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是歷史的必然,“雛鳳清于老鳳聲”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要承認“來者勝于今”的事實。對年輕人來說,把握著現在的時光和優(yōu)勢,更好地磨煉和充實自己,正所謂“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時間是最嚴格的審判官,別林斯基說:“在所有的批評家中,最偉大、最正確、最天才的批評家就是時間。”在時光老人面前,青年人也會步入自己的中年、老年,“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莫待自己已近暮年,才去悔恨時間的流逝,悔恨事業(yè)的蹉跎。無論是青年人還是老年人,都不能自恃自己的年齡或經驗,而是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如果不同時代、不同層次、不同年齡的人都能從同一句富有哲理的詩句中看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應取的生活態(tài)度,這句詩也就值得千古流傳了!
“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就是這樣的詩句!
上一篇:《上堂開示頌·[唐]裴休》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上邪篇(節(jié)選)·[南北朝]何承天》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