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趙希囿·臨江仙》趙希囿
趙希囿
天宇泬寥山氣肅①,云寒樹立無聲。讀書巖下石縱橫②。紅塵飛不到③,溪水自澄清④。疏影暗香沙路古⑤,何妨曳杖閑行。巢林凍雀不曾驚⑥。晚鐘穿翠靄⑦,來共話平生。
注釋 ①泬寥(juéliáo):清朗空曠。肅:清冷。②讀書巖:傳南朝劉宋時期文學家顏延之讀書巖,晚唐著名詩人草鄴讀書巖,曾鞏讀書巖,地址不一,但據詞后原注可知,此讀書巖在桂林無疑。③紅塵:指繁華的社會,泛指人世間。④澄:水靜而清。⑤疏影暗香:疏影,疏朗的影子;暗香,清幽的香氣。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后遂以“暗香疏影”為梅花的代稱。⑥凍雀:寒天受凍的鳥雀。⑦翠靄:青綠色的云氣。
人物山水圖之臨沈周丹臺春曉 【清】 錢杜 上海博物館藏
鑒賞 從詞后原注“淳祐辛亥(1251),歲嘉平月既望,贛曾原一、汴趙希囿同游獨秀峰(桂林杜秀峰,張固)之陰,循山而東,徑益幽窅,徘徊久之。希囿賦此,書于巖壁”來看,《臨江仙》為詞人攜友同游獨秀峰所作。上闋寫景,探幽訪勝;下闋記行,心志宛見。
探幽尋勝或是心閑志淡之人的娛己行徑,或是備受壓抑之人排憂遣悶之法。本詞作者生卒年不詳,但從整闋詞來看,氣韻清寒,賦色清冷,當屬后者。開篇寫天宇氣色,著力渲染了清冷空曠的氣氛。“寒”本是人的感覺,賦予“云”此感,冷意頓出,“立”字強化了“無聲”的靜寂,肅清的感覺劈面而來,令人壓抑。“讀書巖”點明了詞人游蹤所系,想起古人讀書于此,詞人心里或許找到了一絲心心相通的慰藉。因此,詞的色彩才稍稍轉為明凈,溪水的“澄清”,是因為遠離紅塵的侵擾,更是因為兩相宜彰,水澄心靜宜讀書。此情此境下,清幽的梅香若有若無,詞人自是樂于閑行于此。用“疏影暗香”代指梅花,雖尋常仍不失古樸意蘊;“古”字形容“沙路”,恰如其分,因為“沙路”在這里可能意指唐代專為宰相通行車馬所鋪筑的沙面大路。接下來,如果不理解“巢林凍雀”所本,或許就有點難以理解詞人何以在如此肅清的情境下,還有心思和友人“共話平生”。“巢林”所本“巢林一枝”,語出《莊子·逍遙游》:“鷦鷯(jiāoliáo)巢于深林,不過一枝。”謂鷦鷯筑巢,只不過占用一根樹枝,比喻安守本分。“凍雀”所本“凍雀唐昭”,指唐昭宗受朱溫脅迫,由長安遷都洛陽事。《資治通鑒·唐昭宗天佑元年》:“(春正月)甲子,車駕至華州,民夾道呼萬歲,上泣謂曰:‘勿呼萬歲,朕不復為汝主矣!’館于興德宮,謂侍臣曰:‘鄙語云‘紇干山頭凍殺雀,何不飛去生處樂。’朕今漂泊,不知竟落何所!’因泣下沾襟,左右莫能仰視。”后遂以“凍雀唐昭”為典,指處于窮途末路的帝王。這里,我們不妨猜測詞人借“巢林凍雀”所寄寓平生感喟,詞人官場失意,迫不得已只好安守本性,尋幽寄情。“不曾驚”既可看作是寫肅靜微寒的天氣下“凍雀”的狀態,亦可想象成詞人歷經波瀾后寵辱不驚的心境。這樣看來,晚鐘翠靄下,詞人和友人“共話平生”的情景,既合情合理又是可以想象的。(龔遠會)
上一篇:《兩宋詞·辛棄疾·臨江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周邦彥·六丑》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