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恩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縣。這首詩,當是作者坐船經三峽出四川遠游時之作。詩里還寫到思念友人,王琦沒有注,這個友人也無可考。
首聯:“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作者寫詩時,月亮只有半輪,是上弦或下弦月,時令在秋天。月影照入平羌江水,平羌江即青衣江,源出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下聯:“夜發清溪向三峽,恩君不見下渝州。”他是從犍為縣的清溪驛出發,坐船經青衣江到渝州去,渝州即重慶。從重慶經三峽出四川。三峽,說法不一,今以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為三峽。
對這首詩,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說:“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后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王世懋《藝圃擷余》稱:“作詩到神情傳處,隨分自佳,下得不覺痕跡,縱使一句兩入,兩句重犯,亦自無傷。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這里稱李白這首詩為“絕唱”,即認為是很難和他比美的杰作。它的絕唱表現在哪里?這里認為“神情傳處,隨分自佳。”傳達了什么神情?他在《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說:“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詩里講的在巴東三峽時,就是這首詩里寫的情景。西看明月憶峨眉,就是這首詩里寫的峨眉山月照著他坐船從青衣江到重慶去。寫峨眉山月“影入平羌江水流”,也就是峨眉山月伴送他,“與人萬里長相隨”。那時他不光是“西看明月憶峨眉”,看到峨眉山月,在他離開清溪驛向三峽去時,也在懷念峨眉,也感到峨眉山月在伴著他。寫峨眉山月在伴著他,正顯出他對峨眉的懷念,這就是傳出了他的神情。這種神情,也是他在離開故鄉遠行時,表達出他對故鄉懷念的感情。因此在一首詩里寫了四川的五個地名,在這里正透露出他對四川戀戀不舍的感情,寫得又那么含蓄。再說用了五個地名,寫出他到渝州去的情境,寫得非常自然,沒有一點堆砌地名的痕跡,隨著行動的進展,自然說出這五個地名來,這就是“隨分自佳”。其實這首詩的妙處,還在表達了他對四川戀戀不舍的感情,他對峨眉山月伴他在青衣江上夜航的感情,有了這種感情,才寫出月照青衣江水的一種情境,才含蓄地透露出他的感情來,寫得那樣自然而可傳體味,才能運用五個地名而一點沒有堆砌地名的痕跡。
上一篇:袁枚《謁岳王墓作十五絕句(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姚鼐《山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