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績
晚年聊長想,生涯太若浮。
歸來南畝上,更坐北溪頭。
古岸多磐石,春泉足細流。
東隅誠已謝,西景懼難收……
自有居常樂,誰知身世憂。
王績是隋末唐初的著名詩人。他無論是在隋代,還是到唐朝,官位均不高,而且為官時間不長,主要生涯是在隱逸中度過的。這首寫給友人的敘志詩,便再次重申了他以隱逸為樂的志向。
全詩共32句計160言。作品首先回顧了詩人少年時代“無事不兼修”的廣泛興趣和多種愛好,接著敘述自己“中年逢喪亂”、從此埋名退隱的經歷,然后轉入晚年對自我生活道路的總結,充分表達了自己晚年在隱逸中樂而無憂的無比愉悅之情。這里選析的,便是其中表達這種情懷的有關詩句。
“晚年聊長想,生涯太若浮”。聊長想,就是深入地思考。詩人晚年對人生作了深入的思考之后,得出的結論是什么呢?是“生涯太若浮”。作者受老莊思想影響較深。《莊子·刻意》說:“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即認為人生在世,虛浮無定,如海市之飄渺,似蜃樓之空幻。詩人不但認同了這一思想,而且用一個“太”字表明:他對這一觀點是深有體會、由衷折服的。正由于如此,詩人于中年時代即淡于功名,遠離宦海,退隱歸鄉。他的確也從歸隱之中獲得了樂趣。詩歌接著便描繪了閑適的山水田野風光,抒發了詩人陶醉其中、悠然自得的心境。回到家鄉之后,詩人或漫步于翠綠如茵的田野,或閑坐于清涼安謐的溪頭;或于巋然屹立的磐石前生發千年古意,或于流淌不息的細流之畔欣賞涓涓春泉。在這里,詩人與自然融為一體,恬淡與純凈互相復合,于是,詩人的心靈便涌起了難以言喻的愉悅,進入了超越塵世的嶄新天地。詩人把這種心靈感受概括起來,升華為哲理性的詩句:“東隅誠已謝,西景懼難收……自有居常樂,誰知身世憂”。這里的“東隅”、“西景”二句,是《后漢書》中“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活用。原典是說在此時此處失敗了,卻可以在彼時彼地得到補償。詩人活用此典,意在說明:盡管自己前半生因混跡于塵世,奔波于仕途,故而備嘗了人生艱辛,但是,由于后半生退隱于山水,置身于醉鄉,因而自己的晚年便呈現出無限廣闊、一眼難收的美好景況,得到了無比的歡樂。詩人尤其感到喜悅的是,這種歡樂乃是一種“居常樂”,即無日不有的日常之樂,因此,也就根本不知道還有什么身世之憂了。
詩人晚年樂而忘憂的閑適心境,是與他的避世退隱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生活道路并不算積極。但是,詩人不因垂暮而消沉悲觀,而是努力從日常生活中尋求自己的人生樂趣,并概括出“東隅誠已謝,西景懼難收”的哲理性感受,這又是可取的。一般在人生道路上歷盡坎坷和艱辛,而今又老之將至的人們,往往可以從中得到慰藉和啟悟。
無論是在生活理想上,還是在詩歌創作上,王績都喜歡追慕陶淵明。從所摘錄的這首敘志詩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陶詩風格的影響。避世隱居的內容,田園生活的題材,閑適愉悅的氛圍,平淡自然的語言,都與陶詩相伯仲。尤其是對自己田園隱居生活的描寫,如“歸來南畝上,更坐北溪頭”等詩句,將詩人的行蹤與周圍環境結合在一起,情與景互相交融,更與陶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風格如出一轍。誠然,王詩與陶詩相較,其總體思想成就和藝術成就均略輸一籌,這是必須指明的。
上一篇:《春日偶吟·[清]袁枚》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望岳·[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