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
秋風(fēng)謖謖松樹枝①,仙人骨輕云一絲②。
不飲不食玉雪姿③,竹宮月夕頻望祠④。
竟不下視齋房芝⑤,人間好手乃得之。
眼中擾擾昨暮兒⑥,畫圖獨在羲皇時,
予懷渺兮幽林思。
【注釋】
①謖謖(ji):風(fēng)聲。②骨輕:古人認為凡人骨重,仙人骨輕,唐王建《題東華觀詩》:“黃衣仙骨輕”。③不飲不食:傳說仙人不食五谷,《莊子·逍遙游》曾描寫過:“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 ④竹宮:漢代,每年正月上辛之日,于甘泉宮園丘進行祠禱,天子坐在竹宮里,看到天上有神光出現(xiàn),便要禮拜,見《漢書·禮樂志》。⑤齋房:在甘泉宮中。齋房芝,生于甘泉宮齋房中的靈芝。《漢書·禮樂志》載:“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齋房作。” ⑥昨暮兒:初生嬰兒,喻人之幼稚無知,語見《隋書·蘇威傳》。
【評說】
本詩選自元好問《元遺山詩集》卷三、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四七。
這首詩,是元好問為女畫家曹仲婉《松下幽人圖》所作的題畫詩。《元遺山詩集》于詩題下有注:“宋宗婦曹夫人仲婉所畫,上有曹道沖題詩。”曹仲婉,宋代女畫家,《宣和畫譜》卷一六云:“宗婦曹氏雅善丹青,所畫皆非優(yōu)柔軟媚、取悅兒女子者,真若得于游覽,見江湖山川間勝概,以集于毫端耳”。有人評她的《桃溪》、《蓼岸》圖,說:“詠雪才華稱獨秀,回紋機杼更誰知。如何鸞鳳鴛鴦手,畫得《桃溪》、《蓼岸》圖。”可見,她真是一位富有才華、工詩善畫的女才子。
詩的發(fā)端,直叩題面,從“松”和“幽人”落筆,首二句先描繪畫面具象,上句應(yīng)“松”,下句應(yīng)“幽人”。繪畫是無法表現(xiàn)事物的聲響、動態(tài)和重量的,曹氏借助松枝擺動和云絲飄浮這種一剎那間的物態(tài),傳達出松聲謖謖的音響效果和仙人骨輕的意象。曹氏的藝術(shù)意想,一經(jīng)元好問詩句的映發(fā)和點撥,便被恰到妙處地被表現(xiàn)出來了。“不飲”兩句,承“仙人”句,形容畫上幽人的姿貌和神態(tài)。畫面上的幽人玉潔冰清,他頻頻地看著神光,作遠望的狀態(tài)。“竟不”兩句,說幽人凝神遠望,竟然沒有看到下面齋房的靈芝,而女畫家“乃得之”,她用巧手畫出靈芝。這兩句詩承上啟下,使詩意從幽人自然轉(zhuǎn)換到畫家身上。最后三句詩,分別寫出畫家藝術(shù)構(gòu)思的特征和詩人觀畫的感受。盡管畫家眼前都是些紛紛擾擾、幼稚無知的俗人,但他在畫中卻獨獨寫出羲皇時代的幽人。正因為畫家立意高古,畫境清逸,頓使觀畫者產(chǎn)生“予懷渺兮幽林思”之想,興起仰慕、企望高人奇士的心懷,感發(fā)常居幽林的情思。
上一篇:《明皇打毬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松濤軒題畫為鄧善之》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