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魯城民歌》原文與賞析
魯城抑種稻,一概被水沫。年年索蟹夫,百姓不可活。
本篇是反映魯城百姓對姜師度強迫種稻造成災難而不滿的民歌。
姜師度,唐魏州人。擢明經。神龍間,累遷易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為河北道巡察,兼支度營田使。開元間,先后為陜州刺史、河中尹、同州刺史。師度喜渠漕,所在必發眾穿鑿,致徭役紛紜,時有不利,然其成功者必為后世利。是時,太史令傅孝忠以知星顯,時人為之語曰:“傅孝忠兩眼看天,姜師度一心穿地。”嘲所嗜也 (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又據《全唐詩》注云:“姜師度好奇詭。為滄州刺史,開河筑堰,州縣鼎沸。魯城界內,種稻置屯,蟹食穗盡,又差夫打蟹。民苦之曰……。”
“魯城抑種稻,一概被水沫。”就一般情況而論,開水田種稻,無可非議。但要因地制宜。其地暫不適宜種水稻,因而百姓不愿種。而官府竟下令在魯城境內強制百姓(“抑”)非種不可。結果,因地勢太低,一場大水沖來,將稻完全 ( “一概”)淹沒,泡在汪洋大水之中 ( “沫”)。百姓數月為之辛苦的勞動成果付諸東流。
“年年索蟹夫,百姓不可活。”在低洼之地,終年多積水,蟹繁殖特多。在田中稻被大水淹沒之后,稻穗被蟹吃盡。在此情況下,官府下令征調民夫下水田打蟹。百姓既收不到稻谷,又要餓著肚子在稻田的深水中從事打蟹勞役,其憂苦難堪不言而喻。從“年年索蟹夫”句中可得知,官府并不接受教訓,而是年年強迫百姓在這洼地水中種稻,水稻便年年遭大水淹沒浸泡,因此就須年年征索民夫下水打蟹。總之,年年水稻得不到收成。百姓連年在貧困饑餓中掙扎,難以生存(“不可活”)。令人不禁感到,以姜師度為首的一些封建官吏,不因地制宜,而強迫農民在不適宜種稻的洼地水中種稻的行徑,是多么愚蠢可憎!
由于姜師度連年頻繁征調民夫開鑿渠漕,百姓受徭役之苦必定很多很深。但在民歌中并未寫開渠漕,卻選寫其連年強迫百姓在洼地水中種稻——這一直接關系到百姓衣食的典型事例。在這一事例中,又選取四個場面或情節加以描寫: 魯城下層官吏以惡面怒目、嚴聲厲語催逼百姓下洼地水田種稻;大片水稻淹沒在茫茫的汪洋大水之中;一大群農民奉命在稻田深水之中躬身打蟹;年終鄉里歉收的農民在啼饑號寒,難以生存。所有這些場面或情節都描寫得十分生動形象。其語言,是不假雕飾、十分質樸通俗的農民口語。充分體現了民歌的特色。
上一篇:《先秦民歌·風雨》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鴟鸮》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