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蒲松齡
落葉不歸枝,逝川無回流。
飄風吹落日,年華難長留。
笙歌無遺響,白楊滿榛丘。
人壽能幾何,胡乃纏百憂。
達人安所遇,身外復何求。
這首擬古詩,從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大量類似的現象中,悟出了人事代謝的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進而聯想到人生規律,表達了“達人安所遇,身外復何求”的生活態度的曠達情懷。
作品的前六句為第一個層次,由物及人。詠嘆人事代謝的客觀規律。其中前五句詠物,第六句嘆人。面對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事物,詩人清楚地看到:落葉在寒霜中颯颯而下,再也無法返歸枝頭;江水一刻不息地奔向大海,再也不能溯源倒流;夕陽在晚風中飄落西山背后,再也不能從山后躍回峰巔;歲月如水一樣流逝,任何人都無法將它挽留;笙歌盡管悅耳動聽,但當它響過之后,那美妙的聲音便消逝無蹤,再也不能追回……落葉,逝川,夕陽,年華,笙歌,這些事物或有形,或無形,或有生命,或無生命,雖然各不相關,但卻不約而同地向人們訴說著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天地間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向前運行,時空在不斷地向新的領域轉換,舊時空領域的一切都在逝去,無法永駐,更無法挽回。那么,人何曾不是如此呢?那一堆堆長滿白楊樹的墳墓,不就是明證嗎?榛丘,即樹木叢生的墳堆。與世間一切事物一樣,人的生命也只不過是一定空間之中的一個時間過程,經過生、老、病、死的運行,最終也必然會逝去。這是人世間新舊更替的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就是詩人從“落葉不歸枝”等大量生活現象中所悟出的真理。
真理的領悟,可以使人更好地認識世界,理解人生;尤其是對那些有著種種煩惱和憂愁的人,更有助于精神的解脫和思想的升華。蒲松齡就是這樣,論苦悶,他胸懷大志,卻終生困頓于場屋,淹蹇于仕途,可謂苦悶甚多;論悲憤,官場黑暗,公道不彰,黎民倒懸,他欲有所為而不能,可謂悲憤之至;論憂愁,家境清貧,生活艱辛,更有連年不斷的水、旱、蟲災,可謂愁不勝愁……可是,當他領悟到人事代謝的客觀規律之后,他心境豁達了,所以在作品的第二層中寫道:“人壽能幾何,胡乃纏百憂。達人安所遇,身外復何求。”他意識到:人的壽命能有多長呢,何必把各種各樣的憂慮纏繞在心頭?達觀的人總是隨遇而安,身外之物還有什么再值得追求!有了這樣的意識,有了這樣的理性思考,他的心地便坦然了,就能對一切都泰然處之,無煩惱,無苦悶,無憂愁,無憤恨,無欲求……達到象禪宗所描述的那種“梵我合一”、超然塵世的境界。詩人的這種超脫情懷,可能導致對世事的漠不關心,帶有一定的消極作用;但是,又必須看到,他這種精神上的自我訓導,實際上是對黑暗現實的另一種抗議形式。此外,如若丟開“人壽幾何”一類的消極慨嘆,那么,詩人所吟誦的“達人安所遇,身外復何求”的詩句,對我們還是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的。無欲則無苦,無求品自高。一般說來,人還是豁達一點、淡泊一點為好。
這首詩前六句述事,后四句言理,層次十分清楚。而在述事時,詩人又運用了類比手法,連用五件事物來類比人生。這種類比,又不是事物表象的比附(從表象看,它們各不相關,區別極大),而是透過外層,抓住它們內在運行規律的相似來類比。也就是說,詩人在選取這些事物入詩之前,已先對它們作過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發現它們具有共同的內在規律之后,才將他們取入詩中。正因為如此,它們才如此一致地體現出“人事有代謝”的客觀真理,具有不容置疑的說服力。后一層的言理,由于由這種說服力極強的述事作其礎,因而也就能令人深思,給人啟迪,而不會等閑視之,輕輕放過。
上一篇:《擬古(其八)·[晉]陶淵明》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擬行路難(其五)·[南北朝]鮑照》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