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釋函可
終歲愁連苦,生離且莫哀。
問人顏尚在,見影意猶猜。
佛道千秋重,陽仁一面開。
明知予未死,好去勿徘徊。
釋函可是清代第一個坐文字獄的人,清兵剛剛南下,詩人聞諸抗清殉難者的事跡,皆為文紀之,被清兵查獲,械送京師,下刑部獄。一月后釋放,遣戍沈陽。這首詩就是敘寫剛由獄中釋放,與諸同難諸子分別情景的。全詩熔敘事、抒情、議論于一爐,有痛苦的回憶,有對未來的憧憬,有辛辣的嘲諷,有誠摯的慰撫。感情凝重而復雜,寓意含蓄而深刻,是清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自古至今,人情之悲,莫過于生離死別。對情感豐富的人來說,往往生離之痛有勝于死別之苦,但詩人一反常情,“生離且莫哀”,何也?原來詩人所不愿者有勝于生離:“終歲愁連苦。”首先,詩人遇情傷時,民慟國恤,黯然傷神。其次,詩人被清兵執至軍中,“拷至數百”,剛烈不屈,“夾木再折”,“乃發營候鞠,項鐵至三繞,兩足重傷”,備受皮肉之苦與精神折磨,可謂非人世所堪者。再者,詩人被械送京師,別親離友,常“驚起攬衣裳,猶疑是鄉國”(《夜》)。所有這些,國亡之恥,精神折磨,肉體摧殘,離別后的孤寂集于一身,而且終年如此,其悲哀當然遠甚于這獲釋后的分離之苦了。第二聯實質上是對首聯的具體描述,同難者打聽其生死存亡,得到的回答是容顏尚在,這當然是值得也應該欣慰的。但親睹其身影,卻是遍體鱗傷,形容枯槁,面目憔悴,內心不免疑惑:這是他嗎?這里心中的形象與見面時見到的情形距離拉得越長,感情逆差越大,悲劇氣氛愈濃。言簡意豐,以少少許勝多多許。這種情形不同于賀知章年老返鄉,因為鬢毛衰而致使“兒童相見不相識”,因為兒童不識賀老面,是因從小離鄉,至老甫還,兒童從未見過,見而不識,這是情理中事。而詩人入獄到初釋僅一月有余,形容即判若兩人,使同難者產生懷疑,不敢確認,足可讓讀者去想象詩人及其同難者在獄中所受的折磨和摧殘。正因為如此,所以出獄分別也就不必過分悲哀了。何況“佛道千秋重,陽仁一面開”呢。自古重佛道,講究積善,推崇施恩,如今,清統治者也不例外,就象商湯王的仁道覆及我們似的。商湯王網開八面,廣施恩德,百姓遍受惠澤,而清統治者沽名釣譽,網開一面,將函可釋放出獄卻又遣戍沈陽。這里似乎是感激清統治者,又似在安慰同難諸子,而實際上詩人是對清統治者的不仁不義、假慈偽善給以辛辣的嘲諷。函可是跨時代的詩人,雖出家為僧,但決非看破紅塵、不求名利的出世僧人,他的詩情感真摯,多亡國之音。乾隆時,其著作《千山詩集》、《千山語錄》都被禁毀,拆毀碑塔,并將《盛京通志》所載事跡抽毀。清兵南下時,詩人家中死難者甚眾,“閭井十無一,舉家慘罹殃”(《秋思》),從這里足可知道函可是一個與清統治者不合拍的僧人。被拷掠,被侮辱,但“與其辱以生,毋寧饑以死”(《即事》),保全義節,潔身自好,這似慶幸、象安慰、實嘲諷挖苦的詩句中流露了強烈的民族意識。最后兩句是說明明知道我沒有死,不會死,好好離去吧,不要再猶豫徘徊了,這樣結尾,含意豐蘊。留得青山在,何怕沒柴燒,既然出來了,那就不必沉溺于兒女情長,“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雖然屢遭磨難,但意志不消沉,沒有悲戚之音、感傷之調,而是與人以寬慰,給人以鼓舞,表現了詩人頑強的斗志、不屈的精神,豁達的胸襟,坦蕩的情懷和高昂的格調。
函可在這短短的八句詩中,揭露了清朝大興文字獄的殘酷,辛辣嘲諷清統治者的假仁不義的鄙行。它告訴人們,身處逆境,備受磨難,但志不可摧,信念不能移,生死事小,義節重大。同時也讓讀者領悟到,路不遙難知馬力,風不疾難辨勁草,火不烈難識真金,沒有生死考驗難現英雄本色。函可出家為僧,超塵脫俗,出世侍佛,但在民族危亡之際,卻置生死于度外,視離別于不顧,保持義節,從容樂觀,實在可欽可敬。
在藝術上,這首詩成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首先“終歲愁連苦”與生離之哀對比,愁苦有勝于哀者。其次入獄時的面顏與出獄時的身影對比,面目全非,不敢相認。通過對比,渲染了環境的險惡,惡勢力的猖獗,突出了詩人頑強的意志,不屈的精神、高尚的民族氣節,襯托出詩人被迫害之殘之烈。接下來再將清統治者對待詩人的態度進行對比,在獄中,拷掠折磨,而今假重佛道,偽行陽仁,將詩人釋放,遣戍沈陽,以收買人心,有力地揭露了清統治者的虛偽,對他們的假仁偽義進行了無情而辛辣的嘲諷。
總之,這首詩無論內容還是形式,在清詩中都堪稱上乘之作。
上一篇:《初去郡·[南北朝]謝靈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別賈島·[唐]姚合》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