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北邙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張籍
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山頭松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紙錢,烏鳶作窠銜上樹。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
這是中唐“新樂府運(yùn)動”另一重要作家張籍的一首新題樂府詩。與王建的同題詩作相比,寓意相同而手法有異,可算同中有異的孿生之作。
這首詩與王建的同題作粗看相似,如喪車、挽歌、人多、墓碑、松柏,等等,都是王詩中寫到的場景或事物。但兩相比較,它們畢竟有一些明顯的不同。首先,從形式上看,張?jiān)姳韧踉姷钠桃稽c(diǎn),換韻更頻繁一些;從情緒上說,張?jiān)姷母星樯{(diào)較王詩更冷更暗,因而對世風(fēng)的諷諭批評也更強(qiáng)烈一些。
從內(nèi)容與韻腳來看,這首詩是兩句一轉(zhuǎn),兩句一個意思。
開篇直接描寫送葬:“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在出北門通向北邙的大道上,一輛輛喪車響著轔轔的聲音,駛進(jìn)枯萎雜亂的秋草之中了。詩人選用“秋草”這一具有悲涼意味的景物,觸發(fā)讀者聯(lián)想,給全詩定下了一種衰敗、凄清的感情基調(diào)。下兩句寫挽歌聲起,高墳筑就,安葬之事也就完畢了(《薤露歌》為古代的挽歌),比王詩更顯簡潔。以下各句則均用對比之法。“朝朝暮暮人送葬”,寫往邙山送葬之人終日不斷,則死人之多也不言自明;“洛陽城中人更多”,寫洛陽城中活著的人更多更多。這一句似乎有點(diǎn)多余,但生者與死者相連,邙山與洛陽相通,其嘲諷之意溢于言表。下兩句順此而來:邙山上,“千金立碑高百尺”;洛陽城, “終作誰家柱下石”。死人“高百尺”值千金的墓碑,竟然作了生者房柱下面的石礎(chǔ)。生死、貴賤、高下,多么懸殊,又何等契合,這不比王詩所寫的舊碑變新碑更為尖銳、辛辣嗎?“山頭松柏半無主”是說“山頭墓旁的松柏樹大多已不知主人是誰,而原來它是有主的呵”。“地下白骨多于土”,自然是不辨誰何,都與泥土同朽,墓主還不及樹木之壽呵。王詩以草比樹,張?jiān)娨詷浔热耍\(yùn)筆同見巧妙,而情調(diào)自有淡濃之別。“寒食家家送紙錢”,“寒食”是清明前一天,是祭祀亡者的日子,“送紙錢”是給死者送紙做的冥錢供其使用,那么,這些紙錢死者真能收到享用嗎?“烏鳶作窠銜上樹”,“烏”是烏鴉,“鳶”是老鷹,原來這些紙錢都被烏鴉老老鷹銜到樹上做窠去了。生前享如同醉生,死后企圖富貴更是一場幻夢。詩人在上面接連寫出的“終作誰家柱下石”,“地下白骨多于土”和“烏鳶作窠銜上樹”三組畫面,選材精當(dāng),色調(diào)濃烈,仿佛他在那里冷眼視之,而我們讀來卻驚心動魄,有一種涼絲絲冷森森的悚怖之感。而后筆鋒一轉(zhuǎn),“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游”。“朝市”指都會。住在繁華都會洛陽的闊佬們,你們每日花天酒地,不是不知道愁的滋味嗎?那么就請你們抽空到北邙山上看看吧。上面所描述的一切,就是你們的歸宿啊!語氣似乎相當(dāng)平緩,但它的沖擊力之大卻足可力透紙背。對那些洋洋得意的達(dá)官貴人,不啻是一頓棒喝,一聲悶雷,一盆涼水,一記耳光。這種外柔內(nèi)剛的結(jié)尾與王詩的含蓄蘊(yùn)藉自然是大異其趣。
就中唐“新樂府運(yùn)動”的領(lǐng)袖人物元、白而言,他們與張、王二人的交往,對其二人詩作的評價是有區(qū)別的。他們與張籍交往密切,評價也更高一些,這大概由于張籍滿懷激憤,抨擊時弊的詩風(fēng)與他們更相近一些的緣故。從張、王二人的身世經(jīng)歷看,這兩人都是出身寒微而困頓終生,他們是志同道合的摯友,他們的詩作被人稱作“張王樂府”,可見二人有不可近處。但是,他們之所以各成名家,各擅勝場,自然在相似的風(fēng)格中又有各自的特色。把他們二人的同題新樂府詩參照讀之,就能體會到這一點(diǎn)。沒有特色的詩人是不可能名垂詩史的。
上一篇:郝經(jīng)《化城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建《北邙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