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經《化城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元]郝經
東郊野馬如馬驚,依稀隱約還成城。參差雉堞云間橫,鼇頭岌擎長鯨。壯哉三都與兩京,殿閣樓觀頏空明。丹艧峭麗欹且傾,煙氣荏苒搖旆旌。其中似有百萬兵,是邪非邪寂無聲。秦邪漢邪杳難名,長風忽來一掃清。赤日如血高天青,霜凈沙干雁鶩鳴。路傍但見棘與荊,祇有慘淡萬古情。人間城郭幾廢興,一抔聚散皆化城。君不見始皇萬里防胡城,人土并筑頑如冰。屈丐按劍將土蒸,堅能礪刀草不生。神愁鬼哭枯血腥,殺人盈城著死爭。只今安在與地平,平地深谷為丘陵。江南善守鐵甕城,城外有田不敢耕。西北廣漠無一城,控弦百萬長橫行。身為心城屋身城,一朝破壞俱化升。佇立感化參玄冥,乾坤翻覆一化城。
化城,佛教用語,意即幻化的城郭。佛祖恐怕修煉的人因道路險惡、行路疲倦而退卻,所以在路上變出一座城郭,使行人止息,以便養精蓄銳,此城瞬息即逝 作者借這個佛典意在說明人間的堅城固壘也是并不可靠的。
詩歌分前后兩部分,前一部分描寫虛幻的化城,后一部分寫人間“化城”。詩的首二句開門見山,點出“化城”:田間蒸騰浮游的水氣,就象受驚的馬在騰躍奔突那樣,漸漸幻化出一座城堡,依稀隱約、時隱時現。下面就以賦筆對化城描寫。高低錯落的城墻橫亙云間,城墻上有巨型石獸:狀貌險怪的大龜和昂首翹尾的長鯨。再寫城內宮殿:雄偉壯麗,可以和古代最繁華的京都比美,城中殿閣樓觀等高大巍峨的建筑,金璧輝煌,光輝奪目,變幻莫測。鮮艷的紅旗在煙云繚繞中迎風飄揚。那一簇簇戰旗下,似有百萬雄兵,嚴陣以待。但奇怪的是一點嘈雜的聲音也沒有,這到底是果有其實呢,還是一個太虛幻境?那巍然聳立云端的古堡麗宮、雄師旆旌,是秦代的呢還是漢代的呢?作者暫不加否可。詩人正在浮想聯翩時,一陣颶風吹過,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一下子無影無蹤了,呈現在眼前的卻是另一種景象:麗日藍天,玉宇澄清,平沙萬里,雁鶩飛鳴,路旁針針叢棘,顫栗在陣陣秋風之中。美麗的蓬萊仙境消失了,剩下的是胸中迷茫凄傷的懷古之情,可謂似幻似真,虛虛實實,筆法靈活,富于浪漫情趣。
詩人由虛幻的化城聯想到人世間真正的城郭。詩人認為:雖然那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但如果我們把它放到歷史的長河中去觀察,其實也不過是轉瞬即逝的化城而已。詩人先以感嘆的口氣指出: “人間城郭幾興廢,一抔聚散皆化城”。詩人認為城堡,作為一種防御手段,它伴著戰爭而出現,隨著歷史的動蕩而興廢交替。如果我們把歷史加以濃縮之后來看,那末城堡的興廢就象小孩子手中時而聚時而散的一杯黃土,豈不也是一座化城?接著詩歌舉秦始皇修長城為例,說明無論如何堅固的城郭,也不能百代永固,永保安寧。 “君不見始皇萬里防胡城,人土并筑頑如冰。”在這里詩人懷著強烈的義憤譴責了秦始皇勞民傷財的暴行,對他妄想以長城來維持長治久安的企圖進行了冷峻的嘲諷: “只今安在與平地,平地深谷為丘陵。”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世上沒有永世長存的事物,如今高高的長城不是也毀為平地了嗎?
城墻不能延長秦王朝的命運,也挽救不了趙宋王朝的危機,詩人用對比的手法把詩意又翻進一層:“江南善守鐵甕城,城外有田不敢耕。西北廣漠無一城,控弦百萬長橫行。”在宋蒙的戰爭中,南宋君臣,一味依靠深溝高壘進行防御,迷信那些金城湯池,以為可以萬無一失,結果卻束手待斃,屢戰屢敗。而在遼闊的蒙古大草原上,一座城堡也沒有,蒙古大軍卻靠著強悍善射的騎兵,南征北戰,橫行天下,所向無敵。通過鮮明的對比,有力地說明了城堡不足恃。
結尾四句總結了作者從化城中得到的體驗。作者凝神久立,由化城而領悟到一個深奧的道理:整個宇宙即是一座化城,永遠處在生生滅滅的變化之中,表現了道家的虛無意識。
這首詩借化城的瞬息幻滅,說明城堡不足恃,表達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進步思想。詩對秦始皇修筑長城的暴行作了尖銳的抨擊,這都是應當肯定的。篇末說人的身心乃至整個宇宙都是瞬息即逝的化城,顯然是佛教一切皆空的思想,不足取。
這首詩在藝術手法上,主要運用想象和聯想。第一部分對化城時逼真描寫,或者是根據“化城”的佛典,完全出自虛構,或者是作者的確看到過一次“海市蜃樓”,因為無法解釋這種奇特現象,于是就認為它是佛經里所說的化城。不管是純粹的虛構還是實有所見,都需要作者用豐富的想象力,才能描繪出如此斑斕多采的古代城堡圖。作者由虛幻的化城聯想到北方的萬里長城,聯想到江南的鐵甕城,聯想到心城、身城。浮想聯翩,妙思橫生,而又緊扣“城”字這主線,既擴大了詩歌的容量,又使全詩似金線串珠,渾然一體。
上一篇:陳師道《別三子》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張籍《北邙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