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補之
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
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
我今豈見畫,觀詩雁真在。
尚想高郵間①,湖寒沙璀璀②。
冰霜已凌厲,藻荇良瑣碎③。
衡陽渺何處④,中沚若煙海。
【注釋】
①高郵:地名,今屬江蘇,宋時置高郵軍,治所在高郵,城西有高郵湖。②璀璀:鮮明貌。③藻荇:水生植物名,即水草和荇菜。④衡陽:地名,今屬湖南,因南岳衡山而得名,雁南飛至此而返回,衡山有回雁峰。
【評說】
本詩選自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九五。
晁補之(1053—1110),宋代詩人,字無咎,號歸來子,鉅野(今屬山東)人。元豐年間進士及第,歷仕著作郎、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兼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官,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擅長散文,亦工詩詞,語言俊逸可喜。著有《雞肋集》。
我國文學藝術理論中的象外說,早在六朝時代就已出現,到唐宋時代得到長足的發展。劉宋時宗炳說:“旨微于言象之外”(《畫山水序》)南齊謝赫說:“取之象外,方厭膏腴,可謂微妙也。”(《古畫品錄》)黃休復《益州名畫錄》評王宰“能畫山水,意出象外。”以上是畫論中的象外說。劉宋時劉勰說:“隱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文心雕龍·隱秀》)劉長卿《觀李湊所畫美人障子》云:“象外更生意”,劉禹錫《董氏武陵集記》:“境生于象外。”以上是詩文論中的象外說。文學藝術理論中的象外學說,有力地促進詩畫藝術的蓬勃發展。晁補之在這首題畫詩里著重闡發詩畫藝術中的象外學說,蘊含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創作經驗。
晁補之的這首題詩是為唱和蘇軾題李甲畫雁而寫的。因為李甲的雁畫有“意外趣”,所以本詩便從詩畫藝術的象外學說發端,前四句,是說繪畫要寫出物象以外的形貌,但要使物形不改;題畫詩要傳達出畫外的含意,可貴的是要得到畫中物象的神態。“我今豈見畫”以下八句,用生動形象的詩歌語言,描繪畫面上的物象,體現出前四句闡述的畫理。“我今豈見畫”二句,一意貫之,意謂我現在豈止是在看李甲的雁畫,詠蘇軾的題畫詩,宛如看到真雁就在眼前,也就是說李甲畫和蘇軾詩,都能達到“要物形不改”、“貴有畫中態”的美學標準。“尚想高郵間”以下六句,詩人由真雁展開遐想,想到鴻雁棲息在高郵湖間,冬天來臨,雁群驚寒,又向南飛去。詩人遙想它們飛到渺遠的衡陽,棲宿在水中的小沚上。鴻雁為適應氣溫和生活環境的變化,不斷遷徙,隨處漂泊,不勝其苦。李甲畫雁的這種“畫外意”,便蘊含在畫幅之中,晁補之將這種畫外意,申補出來,具體體現了本詩第三句“詩傳畫外意”的詩意。
晁補之這首題畫詩既強調藝術性與真實性的融合,又主張形似與神似并重,將實的形象與虛的藝術聯想統一起來,形成虛實相生的妙境,使形、神、意的關系,得到合理的、辯證的解釋,豐富并發展了詩畫理論中的象外學說。
上一篇:《和中書侍郎院壁畫云》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嘉祐院觀壁間文湖州墨竹》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