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承基〔2〕,誕膺天命〔3〕,握圖御宇〔4〕,敷化導民〔5〕,以佚代勞〔6〕,以治易亂。絕縑綸之貢〔7〕,去雕琢之飾,制奢俗以變儉約〔8〕,止澆風而反淳樸〔9〕。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劉毅〔10〕、裴楷以質直見容〔11〕,嵇紹〔12〕、許奇雖仇讎不棄〔13〕。仁以御物,寬而得眾,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于時民和俗靜,家給人足,聿修武用〔14〕,思啟封疆〔15〕。決神算于深衷,斷雄圖于議表〔16〕。馬隆西伐〔17〕,王濬南征〔18〕,師不延時,獯虜削跡〔19〕,兵無血刃,揚越為墟〔20〕。通上代之不通〔21〕,服前王之未服〔22〕。禎祥顯應,風教肅清,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業大矣。雖登封之禮,讓而不為〔23〕;驕泰之心,因斯以起〔24〕。見土地之廣,謂萬葉而無虞〔25〕;睹天下之安,謂千年而永治。不知處廣以思狹〔26〕,則廣可長廣;居治而忘危,則治無常治。加之建立失所,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行先迎于禍亂。是猶將適越者,指沙漠以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覓路。所趣逾遠,所尚轉難〔27〕,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難乎!況以新集易動之基〔28〕,而無久安難拔之慮。故賈充兇豎,懷奸志以擁權〔29〕;楊駿豺狼,苞禍心以專輔〔30〕。及乎宮車晚出〔31〕,諒未周〔32〕,藩翰變親以成疏,連兵競滅其本〔33〕;棟梁回忠而起偽,擁眾各舉其威〔34〕。曾未數年,綱紀大亂,海內板蕩,宗廟播遷〔35〕。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36〕;神州赤縣,翻成被發之鄉〔37〕。棄所大以資人,掩其小而自托〔38〕,為天下笑,其故何哉?良由失慎于前〔39〕,所以貽患于后。且知子者賢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則家亡,臣不忠則國亂〔40〕;國亂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是以君子防其始,圣人閑其端〔41〕。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謀〔42〕,迷王渾之偽策〔43〕,心屢移于眾口,事不定于己圖。元海當除而不除,卒令擾亂區夏〔44〕;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45〕。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46〕,延二孽以喪之〔47〕,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賢之道,豈若斯乎!雖則善始于初,而乖令終于末〔48〕,所以殷勤史策,不能無慷慨焉。
【注 釋】
〔1〕晉武帝:司馬炎(236~290年),字安世,司馬昭之子。昭死嗣為晉王后廢魏稱帝,都洛陽。時蜀已先滅,遂大舉伐吳,統一全國,結束漢末以來的紛亂局面。他鑒于曹魏的孤立而亡,便大封宗室,使居要地,又盡去州郡的守備。其后遂有八王之亂。在位二十六年。唐太宗于此文中,肯定其統一大業,政績卓著;批判其在成績面前驕傲自恃,因而釀成全國大亂。此文所據之書為新點校之《晉書》。此文寫作年代見《晉宣帝總論》注〔1〕。
〔2〕承基:繼承基業。
〔3〕誕:發語詞。 膺:受。
〔4〕圖:河圖。關于《周易》一書來源的傳說。《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孔傳謂河圖即八卦。漢鄭玄以為帝王圣者受命之瑞。
〔5〕敷:施。 敷化導民:《初學記》作“敷化宏道”。
〔6〕以佚代勞:《初學記》作“是以佚道代勞”。
〔7〕縑:雙絲織的微帶黃色的細絹。 綸:青絲綬。凡粗于絲者為綸。
〔8〕制奢俗:《文苑英華》作“制奢侈”。《晉書·武帝紀》:“(泰始元年)下詔大弘節約,出御府珠玉玩好之物,頌賜王公以下各有差。”制奢俗以變儉約:《初學記》作“制奢俗以變儉”。
〔9〕澆:浮薄。從“絕縑綸之貢”到此句,寫晉武帝即位之初致力于節儉,改變浮薄奢侈的社會風氣。止澆風而反淳樸:《初學記》作“約澆風而反淳”。
〔10〕劉毅:西晉東萊掖(今山東掖縣)人。字仲雄。官至司隸校尉、尚書左仆射。曾壓抑世族豪強的勢力,批評晉武帝賣官鬻爵的行為,主張廢除九品中正制度。
〔11〕裴楷:字叔則。曹魏時曾任撫軍、史部郎。司馬炎稱帝后,任散騎侍郎、侍中等職。他建議晉武帝要多任用賢人,不應“示人以私”。 以質直見容:《文苑英華》作“以質直而見容”。
〔12〕嵇紹:魏中散大夫嵇康之子。嵇康是堅決反對司馬氏的,故被殺。山濤又把嵇紹引薦給晉武帝,紹被任命為秘書郎。
〔13〕許奇:《晉書·武帝紀》:“高陽許允既為文帝所殺,允子奇為太常丞。帝將有事于太廟,朝議以奇受害之門,不欲接近左右,請出為長史。帝乃追述允夙望,稱奇之才,擢為祠部郎,時論稱其夷曠。”從“雅好直言”至“有帝王之量焉”,寫晉武帝即位之初,善于用人,寬弘大量。 雖仇讎不棄:《初學記》作“雖仇讐而不棄”,《文苑英華》同。 家給人足:《初學記》作“家給民足”。
〔14〕聿:助詞。
〔15〕封疆:疆界。此句承上寫用武力開拓疆界,即從事于統一全國的大業。
〔16〕議表:《文苑英華》作“獨見”。
〔17〕馬隆:平陸人。字孝興。晉武帝伐吳,涼州羌戎反,河西斷絕。馬隆自請募勇士三千以行。奇謀間出,卒破平之。繼又興復西平,破南虜……威信振于隴右。
〔18〕王濬:280年,晉武帝發兵二十萬,分六路攻吳。其中王所統水軍,自蜀出擊,占領武昌,順流直下,逼近建業,吳水陸軍潰散。吳主孫皓到王濬軍前投降。
〔19〕獯虜:《文苑英華》作“種虜”。
〔20〕揚越:地名。此處指吳國統治地區。九真、日南皆越地。 墟:廢墟。
〔21〕上代:《文苑英華》作“上世”,《初學記》作“近代”。
〔22〕前王《文苑英華》作“前人”。 前王之未服:《初學記》作“前王之不服”。 天人之功成矣:《文苑英華》作“天下之功成矣”,《初學記》作“天地之功成矣”。
〔23〕“雖登封”二句:登封:登泰山封禪。《晉書·武帝紀》:“太康元年九月,群臣以天下一統,屢請封禪,帝謙讓弗許。”
〔24〕“驕泰”二句:承上言,晉武帝在勝利面前驕傲起來了。
〔25〕萬葉:萬世。
〔26〕處廣以思狹:《文苑英華》以作“而”。 則廣可長廣:《初學記》作“則廣可長存”。 加之建立失所,委寄非才:《初學記》、《文苑英華》并作“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材”。 指沙漠以遵途:《初學記》作“指沙漠而遵途”。
〔27〕所尚:《文苑英華》作“所向”。
〔28〕“況以”句:言業基未牢。 新集:《文苑英華》作“新習”。
〔29〕“故賈充”二句:賈充:賈逵之子。文帝時為廷尉。武帝即位后,充有佐命功,遷侍中。專以謅媚取容,后為司空、尚書令。 擁權:《文苑英華》作“弄權”。
〔30〕“楊駿”二句:楊駿,西晉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因其女為武帝皇后,任車騎將軍,封臨晉侯。290年,武帝臨死時,詔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子)、楊駿輔政。楊皇后與楊駿別造詔書,令楊駿掌管全部政權。惠帝即位,楊駿為太傅、大都督,總攬朝政,遍樹親黨。291年為晉惠帝妻賈皇后所殺。 苞禍心:《初學記》作“包禍心”。
〔31〕宮車晚出:比喻皇帝死亡。
〔32〕諒:天子居喪之稱。未周:此處指晉惠帝守制未滿。周:終,到底。
〔33〕“藩翰”二句:此處指晉王朝宗室侯王。本:基。此處指晉朝的統治。此二句承上的歷史事實為:武帝時大亂已釀成。290年,晉武帝死,楊駿、楊皇后奪政權,大亂從宮內開始。291年,賈皇后殺楊駿,奪得政權。賈皇后使汝南王司馬亮輔政,使楚王司馬瑋殺司馬亮,賈皇后又殺司馬瑋,大亂從宮廷內伸展到諸王間的大混戰,即歷史上所說的“八王之亂”。 競滅其本:《文苑英華》于“本”字前有“根”字。
〔34〕“棟梁”二句:史載,幽州都督王浚與并州都督東瀛公司馬騰起兵反司馬穎。王浚勾結一部分鮮卑、烏桓人充騎兵,司馬穎也求匈奴左賢王劉淵助戰。諸王間的大混戰從此擴大成各民族間的大混戰。 回:違。 回忠:《初學記》、《文苑英華》并作“迴忠”。 擁眾:《文苑英華》作“仇眾”。 其威:《文苑英華》作“兇威”。
〔35〕“海內”二句:板蕩:指政局變亂或社會動蕩不安。宗廟:古天子諸侯祭祀先人之所。 播遷:流離遷徙,此指南渡。此二句寫八王之亂的后果之一。 板蕩:《文苑英華》作“版蕩”,《初學記》作“以至海內板蕩”。
〔36〕“帝道”二句:猷,道、法則。《書·周官》:“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 文身:在身體上刺畫有色的圖案或花紋。文身乃吳越俗。此處是說朝廷南遷了。
〔37〕“神州”二句:神州赤縣:《史記·騶衍列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 翻:反。 被發:披發。《禮記·王制》:“……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此二句承上寫八王之亂的另一后果,邊地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形成歷史的大倒退。
〔38〕“棄所大”二句:內亂后果,大片國土被侵入中原的各少數民族所占領,僅余小塊國土用以自托。其故何哉:《初學記》作“此其故何哉”。
〔39〕失慎于前:指晉武帝晚年驕傲而極欠謹慎。
〔40〕臣不忠則國亂:《文苑英華》則作“而”。國亂不可以安也:《初學記》作“亂國不可以安也”。
〔41〕閑:防。閑,《文苑英華》作“閉”。
〔42〕世祖:武帝司馬炎,廟號世祖。 荀勖:字公曾,仕魏官為侍中。入晉任秘書監。《晉書·荀勖傳》:“充(賈充)將鎮關右也。 勖謂馮曰:‘賈公遠放,吾等失勢。太子婚尚未定,若使充女得為妃,則不留而自停矣。’勖與
伺帝間,并稱:‘充女色絕世,若納東宮,必能輔佐君子,有關雎后妃之德。’遂成婚。”
〔43〕王渾:字玄沖。累官至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壽春。晉武帝時,孔恂、司馬攸等建議除掉劉元海。王渾卻進言武帝:“‘元海長者,渾為君王明保之。且大晉方表信殊俗,懷遠以德,如之何以無萌之疑,殺人侍子,以示晉德不弘。’帝曰:‘渾言是也。’”心屢移于眾口:《文苑英華》作“心屬移于眾口”。
〔44〕“元海”二句:元海:即劉淵。匈奴人。因其名犯李淵諱,故《晉書》稱其字。304年劉淵起兵山西離石縣,自稱漢王,反晉。308年,自稱皇帝,建都平陽(山西臨汾縣)。卒令擾亂區夏:《文苑英華》作“卒亂擾亂于區夏”。
〔45〕“惠帝”二句:惠帝:晉武帝太子。《晉書·惠帝紀》:“帝為太子也,朝廷咸知不堪政事,武帝亦疑焉。嘗悉召東宮官屬,使以尚書事令太子決之,帝不能對。賈妃遣左右代對,多引古義。給事張泓曰:‘太子不學,陛下所知。今宜以事斷,不可引書。’妃從之。泓乃具草,令帝書之。武帝覽而大悅,太子遂安。及居大位,政出群下,綱紀大壞,貨賂公行,勢位之家,以貴陵物,忠賢路絕,讒邪得志……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傾覆洪基:《文苑英華》作“傾覆于洪基”。
〔46〕三世:司馬懿、司馬昭、司馬炎。《初學記》作“二世”。
〔47〕二孽:指晉惠帝、晉懷帝。《文苑英華》作“二葉”。
〔48〕而乖令終于末:《初學記》作“而鮮令終于末”。
【賞 析】
晉武帝乃司馬昭之子。昭死后嗣為晉王,后廢魏稱帝,都洛陽。時蜀已先滅,遂大舉伐吳,統一全國,結束漢魏以來的紛爭局面。由于不知居安思危,遂有“八王之亂”。唐太宗在此文中,肯定其統一大業,政績卓著;批判其在成績面前,驕傲自恃,因而釀成全國大亂。文章質樸,有氣勢,說理有據,令人信服。本文亦改變了齊梁四六句較為固定的格式,出現了七字句相對俱伏。由此可見唐代駢體之漸變,從初唐的魏徵和唐太宗的駢文中便開始體現了。
上一篇:駢文《春賦》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駢文《晦日楚國寺宴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