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留東野》言情贈友詩歌
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常恨二人不相從。
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fù)躡二子蹤!
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
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
低頭拜東野,愿得終始如駏蛩;
東野不回頭,有如寸莛撞巨鐘。
吾愿身為云,東野變?yōu)辇垺?/p>
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東野是孟郊的字,和韓愈是極好的朋友,韓小他十七歲,對他非常敬重,南宋劉克莊曾指出“退之性喜玩侮”,對同時人多有調(diào)侃,但“其于詩人中惟東野,文人中惟子厚,稍加敬” ( 《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三十一) ,《醉留東野》 一詩便充滿了對孟郊的景仰之情。
這首詩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3)春,時韓愈在汴州 (治所在今河南省開封市)刺史董晉幕中任監(jiān)察推官。孟郊同在汴州,依宣武軍行軍司馬陸長源,這時離去,韓作此詩送別。
這種題材的作品,一般都在題目中標(biāo)明“送”,而本詩卻用“留”,已見不忍離別之意。詩的前四句是一段,寫恨別。送孟郊卻從李白、杜甫寫起,這有多重意思。李、杜二人是感情深厚的朋友,曾一度同游梁宋、齊魯,親密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可惜只相處幾個月,分別之后便再也無緣相會了。以后春樹暮云,只能互相思念,他們用詩歌記下了這種懷念的深情。韓愈借此表明了與孟郊同是詩人的身份,友情如同李、杜那樣親密,可是也如李、杜那樣不能相從,因而感到深深的遺憾,表現(xiàn)了與東野離別時的惆悵心情。這些意思如果用其他方式表達,恐怕就要多費筆墨了。韓愈將自己和孟郊同李白和杜甫相提并論,似乎自視太高了一點,不過這是“醉”中所寫,狂點是無妨的。中間幾句寫希望孟東野留下,表達了對他的景仰,并為他作不平之鳴。孟郊多次參加科舉考試都落第了,直到貞元十二年(796) 四十五歲時才進士及第,但及第只是進身之階,并不等于得官,還得參加吏部銓選,才能授予官職。此時孟郊還未授官,所以詩中有“東野不得官”之說。“白首夸龍鐘”即“夸白首龍鐘”意,“龍鐘”形容老態(tài)。當(dāng)時孟郊年將半百,在此前后,他的詩中多次寫到白首龍鐘的情形,如“瘦郭有志氣,相哀老龍鐘” ( 《勸善吟》 ) ,“一別一回老,壯士白發(fā)早” ( 《怨別》 ) ,“杵聲不為客,客聞發(fā)自白” ( 《聞?wù)琛?) ,“愁與發(fā)相形,一愁白數(shù)莖; 有發(fā)能幾多,禁愁日日生” ( 《自嘆》) ,“病叟獨愁秋發(fā)白” ( 《濟源寒食》 ) ,還有“白首眼垂血”、“白首方選書” 、“秋風(fēng)吹白發(fā)”、“白首忽然至”、“自知生白發(fā)”等等,不勝枚舉。白首龍鐘說明華年已逝,這只會使人感到悲,像李白這樣豪爽的人都不免“高堂明鏡悲白發(fā)”,而韓愈卻說“夸”,從上面所引孟郊詩看,也絕無半點夸耀的意思。這一夸字下得太奇了,韓愈本就追求奇險的詩風(fēng),喜用奇字,但這里卻不過是用普通字顯示奇意。他將孟郊的自嘆當(dāng)作自夸,看似“醉”語,實是憤激之詞。孟郊一貧到骨,求官不得,華年又逝,所有者惟本身白發(fā)龍鐘之態(tài)而已,所以在詩中只能以此自“夸”。其實孟郊才能不凡,韓愈對此曾作過充分肯定,但是有才不能夸,只能夸老,才有何用! 這是為孟郊不得官作不平之鳴。接著寫到自己,“韓子稍奸黠”,“奸黠”是狡猾的意思。說自己“稍奸黠”也是“醉”語,意謂自己憑借一點小聰明,居然在幕中弄到了一官半職。與孟郊相比,就覺得“自慚青蒿倚長松”,這句是化用 《世說新語·容止》 “蒹葭倚玉樹”的意思,作者以青蒿自比,以長松比孟郊,自愧才能遠不及他。這里一方面表現(xiàn)了韓愈對孟郊的傾倒,另一方面突出孟的才能,以見其不得官之不合理,進一步為他鳴不平。由于對孟郊充滿欽佩之情,所以 “低頭拜東野,愿得終始如駏蛩”,駏蛩 (juqiong巨窮) ,程千帆、沈祖芬二先生認為當(dāng)作蹶 (jue) 蛩,指蹶和蛩蛩駏駏(xu虛) ,這是兩種野獸 (見 《古詩今選》 ) ,前者為后者送食物,但行走不便,遇到危險時,后者就將它背走(見 《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 )。二獸之間相互依靠,相依為命,韓愈以此為喻,愿意與孟郊終始相依,意思是希望他留下。然而 “東野不回頭”,他去意已決,作者因而覺得自己對他的挽留 “有如寸莛撞巨鐘”,莛 (ting挺) ,草莖。“以莛撞鐘,豈能……發(fā)其音聲哉” (《漢書·東方朔傳·答客難》),這是比喻挽留沒有得到孟郊的響應(yīng),流露出極為失望的情緒,這一比喻同樣含有才能不及的意思。這一段作者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比喻中又含對比,把對孟郊才能的頌揚及對孟郊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最后四句是第三段,表示與孟郊永不分離的愿望。在留不住朋友的情況下,作者萌發(fā)奇想,他幻想變作云,讓孟郊變作龍,因為“云從龍,風(fēng)從虎” ( 《周易·乾卦·文言》 ) ,龍在,云必相隨。這樣就能“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就是說,不論東野走到哪里,我都能夠永遠追隨他,世間雖有離別,而我們卻不會碰上這種憾事了。作者想象擺脫空間、時間的束縛,出人意料,這是一奇; 一般用 “云” “龍” 比喻君臣際會,而韓愈卻用 “云”、“龍”比喻朋友相契,親密不離,新穎、獨特,這又是一奇。在現(xiàn)實世界不能得到的東西,希望在幻想世界中得到,這種奇想又應(yīng)了題目中的 “醉”字。詩的結(jié)尾用這種浪漫的筆調(diào),抒發(fā)了對朋友始終不渝的深情。韓愈的才華、成就、聲名、地位都超過了孟郊,而詩中卻一再表示自愧弗如,當(dāng)然里面有自謙的成分,但更主要的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孟郊離開汴州后,韓愈有 《與孟東野書》 ,說自從孟走后,“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言無聽也,唱無和也,獨行而無徒也,是非無所與同也” ,可見他們的友誼是以志同道合為基礎(chǔ)的,而且性格都倔強耿介,創(chuàng)作方面都追求新奇險怪。史書記載他們二人一見就成為 “忘形交” ,以后韓在詩文中為孟屢屢鼓吹,一往情深。了解了他們之間的這層關(guān)系,我們就更能理解詩中對孟郊的推崇不會是虛假的客套話,而是作者的肺腑之言。
這首詩從構(gòu)思來說,匠心獨運。作者出古入今,上天入地,圍繞孟郊反復(fù)致意,情真意切。就語言來說,具有幽默感。以幽默輕快的語言送別,正說明兩人之間的友誼非同一般,親密到可以不拘形跡。但是在幽默的外表下,卻又含有詩人惜別的深情,使人感到它的熾熱。就風(fēng)格來說,作者不用一般送別詩的纏綿悱惻,低回宛轉(zhuǎn)的方法來表達感情。而是發(fā)揮 “以文為詩” 的特點,把對朋友的一片真情融化在奔放的氣勢之中,感情色彩極為強烈。
上一篇:《酬洪升》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采綠(雅)》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