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
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
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
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
《朗玉行》 為樂府舊題,李白采用它,故稱 《古朗月行》。詩中通過對月的描寫,寄寓了政治的慨嘆,為時事而發。
詩的前四句,從感知出發,追述了小時候對月亮的幼稚簡單的認識,把它看成“白玉盤”和“瑤臺鏡”。既突出了自己當時的那種天真爛漫的稚氣和性格,又表現了月亮所具有的神秘性和對人們的吸引力。月亮,作為一種藝術的原型,常常為古代的文人墨客所吟詠,被攝入詩歌創作題材,李白是寫詠月詩最多的詩人之一,在內容與手法上也是多種多樣的。這里對月亮的描寫是完全符合兒童的心理和性格的,詩中連用“呼”、“疑”、“飛”等幾個動詞,十分生動、貼切,把他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具體地表現出來,運筆不凡,富有趣味。
接著“仙人”以下四句,以幾個神話傳說,寫望月升起的過程,突出其優美的形象和神秘性。古代傳說,月亮上有仙人和桂樹,當它初升時,人們最先看的是仙人的兩只腳,繼而出現了桂樹,直到月亮全圓,才會看到仙人和桂樹的全形。“團團”,形容月圓的樣子;“白兔搗藥”,見之于傅宏的《擬天問》: “月中何有? 白兔搗藥”,用此典故,更增加了浪漫主義色彩,令人妙不可知,引起好奇和情趣。這幾句詩,在內容上是開篇四句詩的擴展和深化,使小時候對月亮的認識有了具體的著落,上下承接,十分自然,連用神話,更加突出月亮形象的美妙無比。
然而,令人神思冥想的月亮,它并非總是那么的圓和亮,也有缺的時候,還有出現月蝕的時候。傳說月亮上有只蟾蜍(俗稱癩蛤蟆),不斷地嚙食它而造成月蝕。“蟾蜍蝕月影,大明夜已殘” 兩句,寫的就是這一情景,“大明”,是指月亮。古時人們對于“月蝕” 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便歸罪于蟾蜍了,認為是它把月亮吞吃掉的。詩人以此比喻權奸當道,富有深刻的寓意。緊接著“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又運用了另一個神話傳說:后羿是堯時最善射的英雄,當時十個太陽并出,每個太陽里都有只三只腳的烏鴉,曬得大地如火。于是,帝堯命后羿射太陽,射掉了九個,留下一個用來照明,從此天上人間才得以安寧。這里以此暗示當時缺少象后羿那樣為民除害、撥亂反正的英雄人物,表達了詩人的隱憂、感慨和希望。這四句詩里,盡管也運用了兩個神話傳說,但都經過精心的選擇、巧妙的安排,而且變化靈活,寓意各異,有反面的、有正面的,對于表現與深化本詩的旨意起到了很好的加強作用,并耐人深思,以隱微之筆,發憂憤沉痛之情。
“陰精此淪惑,去去不足觀”,從意思的連貫上看是承接九、十兩句而來的,因為月亮為蟾蜍所蝕,才晦暗不明,沉淪迷亂,既已沉淪迷亂,自然也就沒什么好看的了。而在這兩句之前又寫出 “羿昔” 兩句,這兩句之后又寫出“憂來”兩句,作此安排正是為了表現詩人感情上的激越,有如潮水上漲,一潮高于一潮,又如山巒重疊,一山高于一山。可謂“以我觀物,物無不著我之色彩。” (王國維語)望月不得,只好趕快離去。于是一種失望和無可奈何之狀難免占據了心頭,更感現實的黑暗難以除去,希望無法實現,心情怏怏、思緒茫茫,無限悵惘。從詩人的遭際來看,有不少經歷正是如此。
結束兩句詩,直接地抒寫個人的痛苦、憂憤:“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凄愴”、凄涼悲切,“摧心肝”,心肝迸裂,形容憂憤達到了極點。詩人為什么如此憂心如焚、充滿憤慨之情呢? 聯系以上兩句,不難看出是為世事而發的,但他并沒有明確地點出,因為這畢竟是詩,讀者會從中領會其意。唐玄宗晚年少理國事,聽信佞臣,沉湎聲色,寵幸貴妃,故清人沈德潛說這是 “暗指貴妃能惑主聽”(《唐詩別裁》),雖屬推測之詞,但從詩意體會是頗有道理的。就李白的主體意識和性格而言,他是一個狂放不羈、豪爽、率直的人,往往有啥說啥,很少顧忌,這里所以寫得比較隱微、含蓄,大概是因為直涉當時的最高的統治者,不便明言,故多用影射手法。
這首詩雖僅十六句,卻連用了幾個神話傳說,這些神話傳說又都是人民口頭長期流傳著的,向為群眾所喜聞樂見。這不僅顯示出詩人豐富的想象力,使本詩具有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富有藝術魅力,而且增加了它的通俗性,明白曉暢,令讀者易于聯想和理解,可以收到雅俗共賞的效果。
李白寫了許多詠月詩,有的用以發出富于人生哲理的問題,有的用以渲染凄清寂寥的氣氛,有的用以引起某些遐想和回憶,有的用以表現、襯托各種環境、景色,可謂各具千秋。而似本詩用來寄寓一定的社會問題,則是僅有的。在手法上既隱又顯,虛實相生,文辭上既委婉、深沉,又淋漓盡致,于新穎俊逸之中見其雄奇不凡、自然渾成,故堪稱藝術之瑰寶。
上一篇:李白《古有所思》原文閱讀|賞析
下一篇:李白《古風(其一)》原文閱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