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典文章賞析·柳宗元《吊屈原文》原文|注釋|賞析
柳宗元
后先生蓋千祀兮,余再逐而浮湘。求先生之汩羅兮,攬蘅若以薦芳。愿荒忽之顧懷兮,冀陳辭而有光。
先生之不從世兮,惟道是就。支離搶攘兮,遭世孔疚。華蟲薦壤兮,進御羔袖。牡雞咿嘎兮,孤雄束咮。哇咬環觀兮,蒙耳大呂。堇喙以為羞兮,焚棄稷黍。犴獄之不知避兮,宮庭之不處。陷涂藉穢兮,榮若繡黼。榱折火烈兮,娛娛笑舞。讒巧之嘵嘵兮,惑以為咸池。便媚鞠恧兮,美逾西施。謂謨言之怪誕兮,反置瑱而遠違。匿重痼以諱避兮,進俞、緩之不可為。
何先生之凜凜兮,厲針石而從之。但仲尼之去魯兮,曰吾行之遲遲。柳下惠之直道兮,又焉往而可施? 今夫世之議夫子兮,曰胡隱忍而懷斯? 惟達人之卓軌兮,固僻陋之所疑。委故都以從利兮,吾知先生之不忍。立而視其覆墜兮,又非先生之所志。窮與達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義。矧先生之悃愊兮,蹈大故而不貳。沉璜瘞佩兮,孰幽而不光?荃蕙蔽匿兮,胡久而不芳?
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猶仿佛其文章。托遺編而嘆喟兮,渙余涕之盈眶。呵星辰而驅詭怪兮,夫孰救于崩亡?何揮霍夫雷霆兮,茍為是之荒茫。耀姱辭之朗兮,世果以是之為狂。哀余衷之坎坎兮,獨蘊憤而增傷。諒先生之不言兮,后之人又何望。忠誠之既內激兮,抑銜忍而不長。羋為屈之幾何兮,胡獨焚其中腸?
吾哀今之為仕兮,庸有慮時之否臧! 食君之祿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退自服以默默兮,曰吾言之不行。既偷風之不可去兮,懷先生之可忘!
在中國的文學歷史上,第一位以個人形式出現的名字就是屈原。他以大量激情澎湃、如訴如泣的獨歌為民族的浪漫主義文學寫下瑰麗一頁,標志著文人自覺意識的蘇醒。同時,屈原也是一位“伏清白以死直”(《離騷》),以身殉志的政治家,他的熱忱與氣節甚至比他的美政理想本身更為重要。
一千年后,盛店的政治舞臺上演出了著名的“八司馬”事件,處于風口浪尖的重要人物之一正是古文運動倡導者、著名文學家柳宗元。唐順宗繼位后,柳宗元任禮部員外郎,在此期間,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可惜未足一年,就被憲宗為首的保守力量顛覆了。柳宗元遠貶永州,途經汩羅,臨江撫膺,漫思古今,同是文人涉政,同是政治理想不得伸展,但歷史前進了千余年,柳宗元雖對屈原的高潔人格景仰不已,處世態度卻比屈原豁達變通得多,而對于屈原的執著,柳宗元則是既欽佩又惋惜。文章情感曲折婉轉,其深情綿邈,不減屈賦當年高處。
賦文開篇簡要地明了心志:“屈子沉江千年之后,柳氏又步其后塵,被逐湘江,手捧蘅若香草,來到汩羅之畔,向幽冥之中的英靈陳述衷腸。”在這六句概述中,柳宗元的悲涼與無悔都和屈原的情緒暗相契合,所有的憤激、哀痛、繾綣、向往,全在這千古一慟之中展開了。“先生之不從世兮,惟道是就”一句,涵蓋了屈原一生的所思所為,然而卻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啊,作者筆鋒一轉,用大量篇幅鋪敘開一幅混濁世相圖,在他看來,人間的黑白本末完全被顛倒了:“華貴的服裝被甩在地上,卻穿起羊皮做的粗衣;母雞咿吠亂叫,昂然獨立的雄雞卻不能放聲;低賤庸俗的曲調被推崇,高尚美好的音樂卻沒人愿聽;毒藥被當成美好食物,真正的糧食卻遭拋棄燒毀;明明是牢獄卻不知躲避,又丟下美麗的宮殿不住;陷進泥污的骯臟地方,卻自以為披上了錦衣繡服;房屋被火燒毀,反而歌舞歡笑;喋喋不休的讒言巧語,卻把它當成悅耳聲音;本是厚顏無恥的小丑逢迎,卻認為比西施還漂亮;把治國強邦的言論視為怪誕,反而塞住耳朵遠遠避開;有了重病還諱疾忌醫,就是請來俞跗、秦緩那樣的名醫也束手無方了。”以上這十一組相對的比喻,氣勢恢宏凌厲,一氣呵成,其痛心疾首的悲苦摯情躍然紙上。比喻意象由淺及深,逐步深入,情緒也隨之激蕩,終至不可遏止。“讒巧之嘵嘵兮”之后的四組意象,完全是在直言批評時政,已經拋開了紛紜華美的外物摹擬,噴薄恣肆,犀利之極。至此陡然一頓,在情緒高潮上突然發問:“何先生之凜凜兮,厲針石而從之?”結住第一部分。這一句順承俞緩難醫時弊而來,也是對于第一部分整體的總結:世事如此,先生您這樣的凜凜君子,為什么偏要磨勵針石去醫治那不可救藥的創傷呢?!這一反問結句簡潔有力,不僅使得上文的連續鋪排有了一個斬釘截鐵的結果,而且為開啟下文做好轉折。
第二部分的語氣趨于舒緩,撫今追昔,從先圣說起:“從前孔子離開魯國的時候,也曾行之遲遲,眷戀不已;柳下惠奉行直道,也說過去到哪里都不能實現主張,現在世人議論屈子,您為什么還忍受打擊、關懷楚國啊?”這六句是上下文之間的一個過渡,也是兩個高潮之間的一個緩沖,此時作者的情緒是比較冷靜的,他的疑問也不是咄咄逼人的。然而下文轉入個人的議論時,他又禁不住激動起來。雖然屈原已經把楚國的黑暗審視得絲毫畢現,然而終究不可放棄,百轉于心的苦情畢竟難以化解,這不正與柳宗元本人在政治風浪興落中矛盾凄楚的心情如出一轍嗎?所以他無法再冷靜,他的內心沖突憑藉對屈子的質詢一瀉如注:“見識高遠的人的獨特行為,本來是淺薄者難以理解的,拋棄故國去追求個人的好處,我知道你不忍心這么干啊;袖手旁觀國家覆滅,這更不是先生的志向。無論處境好壞都不改變理想,您始終堅守的是自己的節操,您對祖國那樣忠心耿耿,即使犧牲生命也不變立場。沉沒水底土中的美玉不會因此無光,掩埋起來的香草不會失去芳香,先生的容貌雖不能見,但在文章中還象見到一樣。您呵斥星辰,驅遣怪異,又怎能挽救國家危亡?為什么您指揮雷霆上下奔馳,做那荒唐渺茫的幻想?您那些美麗晦奧的文章,一定讓世人以為是發狂。唯獨我為您深感不平,內心充滿哀傷。如果您不留下這些文章,后世又如何把您仰望?您那愛國熱忱在胸中激蕩,要忍耐也不能久長。羋姓的楚國與您屈姓有多大關系啊?為什么這樣憂心如焚地為它著想?”以上這一大段如泣如歌的質詞,是《吊屈原文》的主體,作者思想中洞析歷史的明智與不可自拔的深情相磨相宕,沖擊起又一個悲愴而美麗的情緒高潮,其文筆的流暢純熟、風格的典麗華靡,同樣得到了充分表現。
在結束段中,作者終于平靜下來:“我看到現在為官的人就痛心,他們哪有一個關心國家的興亡!只怕俸祿不多,唯恐官運不昌。我也只好退身自守,緘口不言,因為我的主張不能實現。既然這惡劣風氣不可去,我又怎能忘記對先生的懷念?!”寥寥幾筆,柳宗元追慕屈原的本意顯著無遺,有感于世事昏朽,借古人酒杯,澆心中塊壘,在現實政治之中,正道直行的文人終究是一籌莫展,他們只有在文章詩酒上,寄托自己的心志罷了。
《吊屈原文》全篇以賦體寫成,其連類比物的形式酷似《離騷》中香草美人相屬暗比的手法。但本文真正的動人之處卻在于這種華美形式中內蘊的強烈激情,那種對于現實黑暗的淋漓抨擊,那種執著而無奈的心境,才是《吊屈原文》內在的生命韻律,也才是上通屈子、下感今人的真正動人所在。
上一篇:蘇軾《北海十二石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后杞菊賦并序》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