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言情贈友詩歌
夢孚若①
何處相逢? 登寶釵樓、訪銅雀臺②。喚廚人斫就,東海鯨膾③; 圉人呈罷,西極龍媒④。天下英雄,使君與操,余子誰堪共酒杯⑤? 車千乘,載燕南趙北,劍客奇才⑥。飲酣畫鼓如雷,誰信被晨雞輕喚回⑦。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 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⑧!披衣起,但凄涼感舊,慷慨生哀。
這是一首悼念亡友的作品。
方孚若與作者不僅是同鄉,而且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他們在力主抗金、收復中原方面,有著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愛國情操。然而,當時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茍且偷生,正直的愛國志士受到冷落、壓抑甚至迫害。他們雖有遠大抱負,但請纓無路,壯志難酬。宋寧宗嘉定十五年 (1222),年僅四十六歲的方孚若在未能看到 “王師北定中原日” 即溘然長逝了。作者思念亡友,形諸于夢,寫下了這首 “凄涼感舊,慷慨生哀”的詞作。全詞通過夢境前后的描述,一方面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悼念,一方面委婉地譴責了南宋上層統治者的安于現狀和延誤人才。
上片扣題,追述與方孚若夢中相會的情景。作者馳騁想象,縱橫筆墨,將虛幻的夢境寫得淋漓盡致,如在目前。你看,兩位老朋友夢中聚首,多么逍遙自在、風流倜儻啊! 他們一會兒登臨著名的寶釵樓,一會兒走訪曹孟德建造的銅雀臺; 品嘗的是東海長鯨制成的佳肴,乘坐的是來自西域的寶馬良駒; 緬懷歷史上的風云人物,他們談古論今,舉杯暢飲,在醉眼朦朧中仿佛天下的英雄只有彼此當之無愧,四方的豪杰也紛紛歸附,在千百輛車馬的簇擁下,他們如眾星捧月一般,那瀟灑的身姿,壯闊的場面,使人蕩氣回腸,神馳意往。這無疑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畫卷。夢中的人物、處所、場景、事件,無不打上理想的烙印并借助于夢境折射出來。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李白詩中的天姥仙境一樣,寄寓了作者及友人美好的生活理想。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兩人生前友情的深厚和心雄萬夫的壯志豪情。
但是南宋統治者 “直把杭州作汴州” ,早已將國家危亡置之腦后,他們這種美好理想的實現就只能是南柯一夢了。不是嗎?一聲晨雞的“輕喚”即將這美夢化為烏有,作者也由夢想的峰巔墜入現實的低谷。過片承上啟下,自然引出夢醒后的感慨。時光如流水般一去不返,志同道合的朋友業已作古,國家仍處在危急存亡之秋……山河破碎,知音難覓,身世浮沉,眼前冷酷的現實不能不令人憂慮,也不能不令人感慨萬千。一個“嘆”字,集中體現了作者對人生短促、功名未就的無可奈何,也飽含著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與失望。于是,作者引用李廣不被重用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諷刺了當朝執政者的昏庸無能,不能任人唯賢。劉熙載稱“劉后村詞,旨正而語有致” (《藝概·詞曲概》卷四) ,是頗有道理的。結尾三句,總收前文,既照應了貫穿全詞的線索,由夢到醒到披衣起,又點出了本詞悼念亡友、傷時憂國的主旨,再現了這位具有“拳拳君國”心,“志在有為”的愛國詞人的形象,十分鮮明、具體、可感。
注釋
①孚若: 即方信孺,字孚若,莆田 (今屬福建)人。曾三次出使金國。不辱使命。②寶釵樓: 漢武帝時建造,故址在今陜西咸陽市。宋時為著名酒樓。銅雀臺:曹操所建,故址在今河南臨漳縣西南。③斫就: 砍成。膾: 細切的魚肉。④圉人:養馬人。西極: 極遠的西方。龍媒: 駿馬。⑤ 《三國志·蜀先主傳》 :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 ‘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曹耳。’ ” 這三句是將自己與方孚若比作劉備和曹操,認為其余的人皆不足道。⑥韓愈 《送董邵南序》: “燕趙古稱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趙: 在今河北一帶。這三句表明他們欲招納賢才,共圖大業。⑦畫鼓: 畫有文采的鼓。⑧ 《史記 李將軍列傳》: 漢文帝對李廣說: “惜乎,子不遇時! 如令子生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高帝: 指漢高祖劉邦。
上一篇:《沁園春》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浣溪沙》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