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言情贈友詩歌
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楚迷。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詩題中的“明卿” ,是詩人吳國倫的字。吳國倫,興國州 (今湖北陽新縣)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官至河南左參政。李攀龍和吳國倫同是明代后期影響甚大的文學流派——“后七子”中的骨干,氣味相投,交往甚密。這首詩,就是記錄他們二人友誼的篇章之一。要明白詩中為什么充溢著悲傷凄迷的氣氛,以及“孤舟” 、“逐客”云云究竟何所指,我們必須先了解一下創作背景及吳國倫此時的遭遇。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因上疏彈劾奸相嚴嵩而遭迫害的直臣楊繼盛,在冤獄之中受盡酷刑之后,又被昏君下令處死。正在兵科給事中任上的青年詩人吳國倫激于義憤,勇敢地站出來倡議士大夫們湊集錢財,為屈死的楊繼盛辦理喪事。這就得罪了嚴嵩。這位老奸臣尋了個岔子,將吳國倫貶謫為江西按察司知事。吳國倫凄凄惶惶出京,于當年秋天趕赴江西貶所。正在外州郡長官任上的李攀龍得知訊息,十分同情朋友的遭遇,也十分敬佩其品行,于是在任所迎送吳國倫。此詩就是在依依不舍地相送吳國倫上船時所寫的。開頭二句,以凄惋的筆調,黯淡的色彩,渲染出送行時的哀怨悲涼氣氛。這是一個陰雨綿綿的秋日,西風陣陣掠過青楓林,發出撩人愁思的“颯颯”之聲; 淅淅瀝瀝的雨水漫天而下,更加重了離人心頭的凄愴之情。這時主人與客人一起向后者即將到達的楚天(江西)遙望,只見秋色迷茫,前方模糊不清。第二句語含雙關,所謂“秋色”入楚而“迷”,實兼自然景觀與友人前途而言之。逐臣的生涯,確如秋雨凄迷的遠天一樣慘淡和渺茫。這里以景寓情,以秋色喻人事,含而不露,頗有韻外之致。詩的后二句,就景抒情,表示珍重道別之意,卻又不落言筌,不訴諸惜別的套話,而是以比興的手法,無限深情地對友人說: “今天我們分手之后,就沒有人在路上憐惜照應你這個孤舟逐客了,只有天空的白云伴送你駛向大江之西。” 這就收到了意余言外的藝術效果,頗有唐詩韻味。作為 “后七子”領袖人物的李攀龍,其詩頗多徒具外貌而中實空虛的 “瞎盛唐”之作。不過一旦他內心有真情實感需要表達而藝術處理又較為得當,他還是能寫出一些清新自然的佳作的。《明詩別裁》評李攀龍曰: “七言律已臻高格,未極變態; 七言絕句有神無跡,語近情深,故應跨越余子。”此說如果是指其全部七絕,則有溢美之嫌; 但若單指他那部分情真語摯之作,則差為近之。這一首表達友誼之作,就堪稱 “語近情深”。就在此詩創作之后十年,嚴嵩父子傾敗吳國倫被重召入京,李攀龍聞訊大喜,作 《春日聞明卿之京卻寄》 云: “十載浮云傍逐臣,歸來不改漢宮春。摩挲金馬宮門外,誰識當時諫獵人?”兩首詩恰如一個故事的開頭與結尾,一悲一喜,珠聯璧合,都以 “語近情深”取勝。不過,“歡愉之辭難工,愁苦之辭易巧” ,相比之下,還是應該承認寫哀情的這一首更佳。
上一篇:《書哀》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從鎮江州與游故別詩》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