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采蘼蕪》言情贈友詩歌
上山采蘼蕪②,下山逢故夫。
長跪問故夫: “新人復何如? ”
“新人雖言好,未若故人姝③。
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④。”
“新人從門入,故人從閤去⑤。”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⑥。
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
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
這是寫棄婦的詩歌。詩中通過一個棄婦和故夫偶然重逢時的簡短問答,將棄婦的痛苦境遇及這個家庭的悲劇,形象具體地表現了出來。像這類寫棄婦命運的詩歌,在古代歌詩中是不多見的。
詩篇的開端三句是作者的敘述。棄婦上山采完野菜,下山途中,偶然遇到過去的丈夫,便隱藏著心中的哀傷,長跪下去,細話家常,這正暗示了當時的男尊女卑以及封建道德對女子的壓迫。以下便是棄婦和故夫的問答之辭。
棄婦問故夫: “新人復何如?”故夫便毫不掩飾地問答說: 新人雖說是好,但各方面都不如故人,而且勞動技巧也比故人差。盡管女主人公的勞動比人強,容貌也不比人差,但她還是不能免于被棄,其命運則決定于丈夫的好惡。這就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婦女地位的低下和棄婦的悲苦命運。
當故夫說到 “新人”不如 “故人”,流露出一些念舊之情的時候,她忍不住重提舊事,訴說了當時被棄的情景: 新婦從正面大門被迎進來,而故妻卻從旁面小門被送了出去。一榮一辱,一喜一悲,尖銳對照。
此時故夫心里也很悔恨,便用 “縑”、“素”來比: “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 ”新人織的絹,縑色帶黃; 故人織的絹,素色潔白。新人織縑一天之內只能紡織四丈,而故人織素一日之內卻可紡織五丈有余。“素”貴“縑”賤,這里用 “縑”來比 “素” ,“新人”與 “故人”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新人不如故。”這首詩不從正面寫棄婦的哀怨,而是通過故夫的念舊,尖銳的對照,更見出女主人公被棄的無辜。這種寫法,在古代棄婦詩中顯得頗為別致。
全詩只有八十個字,用剪裁適當的敘述和寥寥幾筆的人物言行來發展情節; 特別是通過簡短的問答和對話來刻畫人物,表現主題,雖著墨不多,但給人的印象卻異常鮮明,使讀者能夠深刻地認識婦女在封建社會中的悲慘遭遇和低下地位。詩中雖未明言,但態度鮮明,愛憎分明,對男人的譴責,對棄婦的同情,都意在言外,充分表現了民間詩歌在藝術上的創造。
注釋
①此詩始見 《玉臺新詠》,《文選》被列為 “古詩”; 《太平御覽》又作為“古樂府”,《樂府詩集》作為 “古辭”而列入 “雜曲歌辭”。②蘼蕪: 是一種香草,葉子風干可以做香料。古人相信蘼蕪可使婦女多子。③姝: 好。不僅指容貌。④手爪: 指紡織等技巧。⑤閤: 旁門,小門。⑥縑、素: 都是絹。素色潔白,縑色帶黃,素貴縑賤。
上一篇:《七哀》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不見》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