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牲五鼎》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出典】《禮記·祭統(tǒng)》:“夫祭也者,必夫婦親之,所以備外內(nèi)之官也。官備則具備。水草之菹,陸產(chǎn)之醢,小物備矣;三牲之俎,八簋之實,美物備矣;昆蟲之異,草木之實,陰陽之物備矣。”又,《孝經(jīng)·紀(jì)孝行》:“雖日用三牲之養(yǎng),猶不為孝也。”又,《孟子·梁惠王》:“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與?”注曰:“三鼎,士祭禮,五鼎,大夫祭禮。”
又,《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主父曰:‘臣結(jié)發(fā)游學(xué)四十余年,身不得遂,親不以為子,昆弟不收,賓客棄我,我厄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釋義】“三牲”指牛、羊、豬;“五鼎”即用羊、豕、膚(切肉)、魚、臘五種食物放在鼎內(nèi)。三牲五鼎(大夫五鼎)是祭祀供品;也可指日常食用的豪奢的食品。
【例句】三牲五鼎供朝夕,須勝似啜菽并飲水。(高明南戲《琵琶
記》第四出《蔡公逼試》[三學(xué)士])蔡公不滿足“菽水之歡”,希望兒子能改換門庭,做高官,食三牲五鼎。
上一篇:元曲典故《三次偷桃》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三生石(三生夢)》是什么意思||出處|釋義|出典|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