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舉伊尹(伊尹負鼎俎)》|出典|釋義|例句
【出典】《史記》卷三《殷本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又,參見“空桑子”條。
【釋義】伊尹為商湯臣,名摯,輔佐湯伐夏桀。“阿衡”是官名,即丞相的意思,見《史記索隱》。
【例句】①舉伊尹有湯王倚托;微管仲無桓公不可,相公子糾如何不九合?(曾瑞套曲[正宮·端正好]《自序》[倘秀才])作者嘆息自己生不逢明主,他認為伊尹雖賢,需有湯王倚托,才能成大功;管仲亦需有齊桓公的信任,方能九合諸侯。②文章漢子云,韜略吳公瑾,勛業商伊尹。(徐再思[雙調·殿前歡]《楊總管》)作者把楊總管比作伊尹,稱贊他的功勛。③伊尹負鼎俎于湯,百里奚五羊皮自鬻,也只要順時行道。(高明南戲《琵琶記》第四出《蔡公逼試》)蔡公以伊尹、百里奚故事,勸兒子去求官。
上一篇:元曲典故《汀洲搴若》|出典|釋義|例句
下一篇:元曲典故《泰山(泰岳)》|出典|釋義|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