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殊
蹈海魯連不帝秦,茫茫煙水著浮生①。
國民孤憤英雄淚,灑上鮫綃贈故人②。
【注釋】
①浮生:人生,人世。②鮫綃:鮫人所織的綃。《述異記》卷上:“南海出鮫綃紗,泉室(按:即鮫人)潛織,一名龍紗。”這兒用以指所贈絹本畫作。
【評說】
本詩選自《蘇曼殊文集》(花城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上冊。
蘇曼殊(1884—1918),近代作家,原名戩,字子谷,后改名玄瑛,曼殊為其法號,廣東香山(今廣東中山)人。出生于日本橫濱,父親為旅日華裔,母親是日本人。1888年隨父歸國,二十歲即出家為僧。后又數度回日本看望生母,在日本學過美術、政治,也參加了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光緒三十年(1904),南游暹羅、錫蘭各地,學習梵文。1907年在日本與幸德秋水等組織亞洲和親會,公開“反抗帝國主義”的主旨。能詩文,善繪畫,又通英、法、日、梵諸文,曾任報刊翻譯及教員,與章太炎、柳亞子善,并受其影響,后加入南社。辛亥革命失敗后,情緒起伏不定,時僧時俗,時而壯懷激烈,時而放浪不羈。著有《蘇曼殊文集》。
湯國頓,不詳,亦有人以為康有為弟子湯覺頓。此畫及詩作于1903年,作者寫畫作詩,抒發了對清朝統治者的憤恨。詩篇開頭即用“魯連蹈海”這一典故,以明心志。魯仲連,戰國齊人,亦稱魯連,高蹈不仕,喜為人排憂解難。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8),秦兵圍趙都邯鄲,魏王使派辛垣衍勸趙王尊秦為帝,仲連力言不可,曰:“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即肆然而為帝,過而為政于天下,則連有蹈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事見《史記》卷八三《魯仲連傳》)魯仲連有蹈東海之節,至死不屈秦,正是詩人心目中的楷模,如此,雖死猶榮,浮生一世便在茫茫煙水之中得以永生。詩作的第三句,就直接點明,與首句相呼應。面對滿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心中抑郁難當,孤憤萬分,想到國運維艱,民不聊生,更難止住英雄熱淚。不覺已是淚痕浥透鮫綃絹軸,詩畫中織進了“我”無盡的傷心和憤慨,連同這一切,贈與故人,方今之世,知我者誰,唯冀能得到故知的理解和共鳴!
上一篇:《云谷早行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仲穆著色蘭二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