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zhèn)
誰云古多福,三莖四莖曲。
一葉硯池秋,清風滿淇澳①。
【注釋】
①淇澳:亦作“淇奧”,淇水曲岸。《詩經(jīng)·衛(wèi)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
【評說】
本詩選自汪砢玉《珊瑚網(wǎng)》卷三三、郁逢慶《郁氏書畫題跋記》卷六。
這幅畫,畫竹一枝,葉一片,很怪。吳鎮(zhèn)自題云:“至元二年冬十月二十七日,奉為竹叟禪師戲作,梅花道人鎮(zhèn)頓首。”有人親見此圖,作了記載,明人汪砢玉《珊瑚網(wǎng)》記云:“馮司成具區(qū)與客游魏塘,謁道人墓,慨然慕其風致,有遺跡零落不可多得之嘆。坐客有言里人藏此竹者,公訪之,遂輟以贈。畫舊白箋上,長可三尺,闊尺許馀,竹梢從左方倒垂,叢條縱橫,筆法清異,墨葉一片綴其上,長幾三寸許,真奇作也。”清人陳綽《湘管齋寓賞編》卷五也記載:“一葉竹,余見石刻于魏塘梅花庵,不意墨跡尚在蘇州蔣硯溪家也。枯干半枝及細枝出梢,皆自上倒垂,而用淡墨,惟葉一片,則墨光如漆,題字作草書,筆筆猶帶畫竹意,洵屬神品。”這幅畫雖已失傳,賴前人記載,我們尚可想見此畫風采。
吳鎮(zhèn)的題詩揭示了創(chuàng)作這幅一葉竹畫的美學思想。吳鎮(zhèn)畫墨竹,畫法瀟灑,筆意簡括,枝葉稀疏。詩的開端先用反詰句“誰云古多福”一逗,引出“三莖四莖曲”的藝術(shù)意想,詩人認為畫竹須尚疏簡,三莖、四莖便足以表現(xiàn)宛曲之美,于此可見,吳鎮(zhèn)畫竹的美學特征,體現(xiàn)出他的藝術(shù)思想。現(xiàn)在畫面上的竹僅是一莖、一葉,所以詩人接著便用詩歌語言坦示自己畫作一葉竹的匠心。畫墨竹一葉,帶來無限秋意,使淇水曲岸的竹林,滿是清風。小詩以生動的形象,說明自己重視筆法和“以少勝多”的審美理想。畫作一片葉,尤見筆法、墨法功夫,草率不得。“故當一節(jié)一葉,措意于法度之中。”(李衎《息齋竹譜》)吳鎮(zhèn)自己也說:“筆筆有生意。”(《竹圖題卷》,見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四九)吳鎮(zhèn)的題詩,不啻在提醒大家,我這一片竹葉,最能見出筆法。為什么吳鎮(zhèn)要畫一片竹葉呢?結(jié)句回應開端的“誰云古多福”,說明畫竹并不是枝葉愈多愈好。一片葉,少到不能再少,卻能帶來滿林清風的藝術(shù)效果,這里面有一個“以少勝多”的問題。《世說新語·賞譽下》載:“簡文道王懷祖:才既不長,於榮利又不淡,直以真率少許,便足對人多多許。”談論的是人的品格問題,畫學理論卻吸收了這種觀點,在南宋時代就出現(xiàn)“減筆”畫風,以精簡到不能再少的筆墨,扼要地表現(xiàn)物象的形貌風神,如梁楷。吳鎮(zhèn)顯然接受了這種美學思想的影響,才畫作這一葉竹畫。后代鄭燮《一枝竹十五片葉呈七太守》:“敢云少少許,勝人多多許。”同樣闡發(fā)了這種美學思想。
上一篇:《題青山秋云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萬里長江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