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
無盡層云蕩碧虛①,悠然山徑坐藍輿②。
泉聲好歷如聞樂③,卻并仙人夜讀書④。
毿毿煙柳向南圍⑤,半入云溪半款扉⑥。
更喜夜深談往事,故情明月照人衣。
石上清泉響碧苔,春風折折草堂來⑦。
住山處土誰堪比⑧,好似南窗一樹梅。
山家何事足流連⑨,坐月餐風淡自然。
洞口好花開不盡,更余一種送春天。
寂歷山莊花事幽,無邊春色到林邱。
坐來明月深惆悵,逐景風情傍玉樓。
【注釋】
①碧虛:天空。杜甫《秋野》:“秋野日疏蕪,寒光動碧虛。” ②藍輿:竹轎。③歷:分明清晰的樣子。④并:和……一起。⑤毿毿(san):枝葉細長的樣子。孟浩然《高陽池送朱二》:“澄波澹澹芙蓉發,綠岸毿毿楊柳垂。” ⑥款:叩擊。⑦折折:安舒的樣子。⑧堪:能夠。⑨流連:流連忘返,依依不舍的樣子。
【評說】
本詩選自任道斌《董其昌系年》(文物出版社)。
清人秦祖永評董其昌的畫曰:“筆墨超逸如董文敏,須學其秀潤。”(《繪事津梁》),而他題寫于畫作上的詩歌文字,也體現出秀潤淡雅的風格,確乎給人一種“畫中之畫,畫外之意”和“高情逸思”的審美享受。
這組題《山水冊》原有十首,無論哪一首,都讓人產生“高情逸思”,但是這種情思并沒有脫離畫境,也沒以無跡可尋的主觀想象來表現,而是與畫作的意境和情趣交融一體,相互引發。每首詩都是先將人們目光帶回并逗留在畫面的意象層面,由此在畫面物象與詩歌情思的隱約對應關系中吟哦不已,流連忘返,從而獲得一種極為高雅的審美享受。畫中的藍天白云,曲折山徑、清泉碧苔,清風明月,空靈幽雅,情韻悠遠,畫家便托情山水,閑適清雅之意頓時溢于言表。
“山中何所物?嶺上多白云。”這是南朝高士陶弘景眼中的山景,畫家則對這一奇景作了更為細致的描摹:“無盡層云蕩碧虛”,極富動感。白云之行進倏忽不定,無所拘束,正如陶淵明說的那樣“云無心以出岫”(《歸去來兮辭》)。此刻的詩人淹留山間,”坐看云起時”,(王維《終南別業》),悠然至極。山間泉流擊石,發出的聲響,仿佛是“如聽仙樂耳暫明”(白居易《琵琶行》),直叫人幻想與仙人并肩席地,共閱“道書”,喜談往事。已而月出東山,清風徐來,寂歷山中,體驗著東坡詞中的境界:“與誰同坐? 明月、清風,我”。在淡然中“坐月餐風”,盡情飽受“且陶陶,樂盡天真”的機趣,確實不失為人生之幸事。也許只有“陶陶”之中,方能回復人之本性,忘卻種種煩惱,真正做到“君子陶陶”。(《詩經·王風·君子陽陽》)這便是這組題詩留給后人的哲理,耐人咀嚼。
上一篇:《題山水》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山水冊頁》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