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僰人懸棺》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珙縣境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僰人懸棺”系根據《珙縣志》“珙本僰地,僰人多懸棺”而命名。懸棺葬是古代少數民族的一種葬制。珙縣、興文與云南接壤,古西南夷腹地。漢武帝平夜郎,置犍為郡時屬僰道縣。歷代僰人等少數民族聚居于這一帶,故遺存的懸棺較多。但現在最多和最集中處是珙縣洛表鄉的麻塘壩和曹營鄉的蘇麻灣,至今仍保留著208具懸棺。懸棺離地面多數為26至50米,高者達100余米,多系整根楠木挖鑿而成,棺內隨葬有麻織或絲織品服飾,帶鞘鐵刀,銅圈、骨碧、竹簪、木梳、竹筒、木質漆碗、條木拐杖和青花瓷碗等生活及裝飾用品。懸棺周圍的巖壁上有許多紅色彩繪壁畫,內容豐富,線條粗獷,構圖簡練,形象逼真。懸棺及巖畫,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觀賞價值,也是研究川南一帶少數民族歷史發展的實物材料,已成為世界懸棺葬研究注目的中心。僰族是一支歷史悠久、勤勞勇敢的民族,明朝時稱“都掌蠻”。僰族奉行“敲牙完婚”和懸棺崖葬的習俗,在遠古時代,僰人如何將巨大原木鑿成的笨重棺材放上懸崖峭壁?至今仍是學術界研究探索之謎。僰人懸棺區景觀豐富多彩。距麻塘壩懸棺區4公里的官帽山林區,面積萬余畝,茫茫林海,頗為壯觀。曹營鄉蘇麻灣懸棺區一帶,隱藏著大量保存完整的古寨、古堡、古戰場等僰人遺跡,為懸棺景區增添了古老而神秘的色彩。珙縣城邊的洛甫河“蜀南溫泉”,水質好,水溫適宜,流量充足,具有很高的醫療價值。
[古詩文賞析]九絲城行明·楊慎
九絲城畔都蠻哄,劉顯擒賊姚梧縱。
千戶組綬喪其元,六郡疲民哭亡慟。
遠礙近哨煙塵昏,江陽戒嚴長寧奔。
咫尺成都消息且擁蔽,何況虎豹九關金馬門!
這是一首反映明嘉靖間九絲城都掌人據地反明,釀成兵禍的詩。作者哀疲民之罹難,痛當政之無睹,痛切之情,溢于言表,矛頭直指當時的最高統治者。
第一句寫得樸實,簡捷,同時,寫得有力,寫得急切。戰禍當前,容不得半點套語。亢聲一呼,猶如刀槍劍戟,撲面而來。短短七字,交代了兵禍發生的地點,主事人,解答了這首歌行要說的是什么事。在述事中,用了一個“哄”字,哄,眾聲也。什么“眾聲”,在都掌人看來是義憤填膺,起來反抗。在統治階級看來,是叛亂,是“聚眾鬧事”。楊慎雖遭謫戌,到底是士大夫,不能突破自己的局限,所以下了一個“哄”字。但是從全詩來看,他還是在追究統治者的責任,譴責鋒芒直指朝廷,所以情有可原。第二句“劉昱擒賊姚梧縱”。一“擒”一“縱”,自古以來就是統治者對付少數民族的兩手。從文意上看,作者對這兩種手段,一律都加以譏諷。事變前不能安之、教之于未然,事起后又重操或擒或縱的故技,豈惟于事無補,簡直形同兒戲。
事變發生了就有后果,后果的確不堪設想。
千戶是把總以下的小軍官。這些軍爺們,平時虐待、鎮壓少數民族,都掌人起義事,他們就首當其沖。六郡,指的是與興文毗鄰的六縣。這六縣的老百姓,夾在都掌人和官府之間,都掌人是“叛服不常”,朝廷是“剿撫不定”,有首民謠說:“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這樣梳子梳來,篦子篦去,刀子剃去,時間又延續得那么長,“二百年撫剿相尋,數十載猖狂益甚。”他們怎的不“疲”于奔命,怎的不哭天無路,痛心疾首!一個“疲”字,活畫六縣平民,罹禍之慘。
下面兩句說的事發地點狼煙遍地,塵霧彌天;相鄰官府惶惶不可終日。
通觀中間四句,前聯以官、民對映,后聯本境、鄰縣對映,巧手剪裁,不蔓不枝,短短三十二字,即將禍亂之慘畢現目前,若非百劃老手,孰能為此?
至此,筆頭一轉,以雷霆萬鈞之力,戛然收煞。
咫尺成都,極言其近;虎豹九關金馬門,極言其它。連成都都消息不通,何況禁衛森嚴的天子宮門。果真是消息不通么?不是。省城裝著不知道,是怕皇帝佬兒追究;皇帝佬兒佯裝不睬,是束手無策,是顧不得人民死活。這是詩人的巧妙的設詞,這樣,挖苦得更痛,鞭撻得更有力。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大家用筆,大抵如此。
還有一點,結尾句法突然改變,由原來的七字句突變為九字句,效果是文氣益雄,詠嘆益深,歌行味益濃。楊慎是西蜀才人,殿試榜首,在明代詩人中別標一格,以歌行樂府獨步一時,他的樂府歌行遠紹六朝,熔鑄唐代,于這首歌行里亦復見之。
(蘆管)
〔現代散文〕 在四川省宜賓地區珙縣與云南接壤的崇山峻嶺中,有一個美麗富饒的平壩——麻塘壩。平壩十來里長,一二里寬,清清的螃蟹溪由南向北從壩子中間流過,兩岸是大片的沃土良田,壩邊巖腳,竹樹蔥蘢,農舍掩映。平壩的東西兩側,鱗次櫛比地聳立著二三十座高巖。高巖的頂部和側邊,茂林修竹,青翠欲滴,遠遠望去,恰似一尊尊系著綠色披衫的古代戰將。絕壁之上,飛掛著一百六十多具懸棺,遺留著密密麻麻的樁孔。懸棺由整木挖鑿而成,呈尖頂長形七面體,顏色或鐵灰或暗紅,雖經數百年以上風雨,仍保持完好。棺木多置于凹巖之下,或在巖壁鑿孔安樁,置棺于上,或利用天然巖腔,置棺穴中。棺木或橫放、或豎放、或疊放、或擱成三角形掛置。巖壁和凹巖的頂部,紅色巖畫線條粗獷,色彩鮮艷,構圖簡練,形態生動。有人物,有鳥獸,表現騎射、漁獵、耕作、雜技、舞蹈……十分引人注目。
踏著散在落葉的山路,我們來到目前保存懸棺最多而又完好的另一集中地——蘇麻灣。蘇麻灣距麻塘壩二十來里,也是一個山青水秀,風景如畫的地方。在鄧家河(南廣河的上游)北岸高聳著一座巨大的褐色石灰巖,陡峭的巖壁腰部,密集地懸掛著四十多具懸棺。清澈明凈的河水從巖腳緩緩流過,深潭如鏡,倒映著對岸一座座秀麗的石筍——美女峰。
過了珙縣地界,我們來到了興文縣的德勝鄉,去游覽僰人當年的都會,蜀南名山——九絲山。沿河兩岸的石巖上可見許許多多的懸棺遺跡。這里的遺跡與珙縣的明顯不同。珙縣的懸棺主要是崖懸棺,即在峭壁上鑿孔安樁,置棺于樁上或將棺木放置在天然巖穴。這里的懸棺主要是崖框棺,即在峭壁上人工鑿出頭大足小比棺木略大的崖框,將棺木嵌在框內。再有是珙縣的棺木保存較完好,而這里的棺木蕩然無存,只剩下一方方空崖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當地人告訴我,這一帶原來是明朝官軍征剿僰人的戰場。當年明兵攻打附近的九絲山時,早把這一帶的懸棺毀壞盡了。
我盼望已久的九絲山到了,心兒怎能不怦怦直跳!九絲山是當年僰人農民起義軍領袖阿大王的大本營,上建有城,“四面以絲圍之,重約九兩,故名”。站在山下向北仰望,在一道高高的山梁上,異峰突起,聳立著巍峨的九絲山。滿山竹樹,郁郁蔥蔥,銀色飛泉,悠悠揚揚。山高1300公尺,方圓40里,四面陡峭如削,仿佛一只巨斗倒扣山梁,又似一座綠色屏風直插云霄。我們從南面爬山,經過“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大寨門遺址來到山上。看見山上有山有水,有溝有谷,有森林耕地。東行不遠有一塊雜樹叢生的平地,是阿大王宮殿遺址。往西行數十米,是當年義軍糧倉遺址。再往西行,轉過山灣,是九絲山險關西關口。關西山腰石堡上有一方明代萬歷元年的官方石碑。碑文稱:“俯視萬灶星屯,蠻巢鞠為焦土”,全是為明軍攻克九絲山剿滅僰人歌功頌德的,今天卻成了他們屠殺僰人的罪證!
僰人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奉行孩子成年打掉側門牙和特殊的懸棺葬俗。相傳周武王伐紂時,這個民族就存在了,封為僰侯。現在的宜賓市,有僰道古國之稱。到了明朝萬歷年間這個民族突然從歷史上消逝了,從此再也找不到一個僰人,成了歷史之謎。一種說法認為經過明王朝的剿滅,幸存的僰人將阿姓的“阝”旁改為“亻”旁姓何,漢化了。另一種說法是他們遷移到云南、貴州的深山老林去了。還有一種說法是他們融合到其他少數民族里去了……孰是孰非,只有等待科學工作者拿出充分的依據來破譯。
(黃培錦)
〔民間文學〕 從前,這里是一片荊棘叢生,虎狼出沒的窮山溝,居住在這里的少數民族歷盡千辛萬苦,開發出美麗富繞的家園,所以他們被人們叫做僰人——“人”字上面加“棘”字,就是說他們是披荊斬棘的人;他們的村莊也叫僰莊。
僰莊中有個姓何的老獵人,老伴早已去世,留下兩個女兒,一個養子。大女何翠姑,年十九,勇敢堅強、機智果斷,有男子一樣的性格;二女何亞姑,年十七,溫柔美麗,是一個多情的姑娘。他們自幼跟父親打獵,弓馬嫻熟,刀槍精通,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他們敬老愛幼、樂于助人,所以鄉親們都很喜歡姊妹倆。養子李海棠,原本是漢人,跟父母跑江湖,賣藝糊口,后來父母雙亡,只身流落到僰莊,老獵人見他孤苦伶仃,便收留了他。這人在江湖上學會一套油嘴滑舌、巴結奉承的本事,又粗通文墨,會吹彈拉唱,因而很得老獵人的歡心和何亞姑的鐘情。
那時僰人男耕女織,不交租不納糧,過著自由幸福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長,皇帝很快知道了這塊寶地,降下一道詔書,委派官吏管理,指令按期交租納稅。人們預感到災難即將降臨,為保住幸福自由的生活和美麗富饒的家園,他們選出以老獵人為首的十位長老,代表全莊僰人的心愿乘船順流而下,去敘府找官府評理。
沒想到幾天后,卻接回了幾具血肉模糊尸體和幾位遍體鱗傷的老人。
原來,兇殘的官府見僰人居然敢冒犯天威,便把十位老人酷打一百軍棍,并限令六六三十六天不交租,就開來天兵踏平僰莊。幾位體弱的老人當場被活活打死,其他幾人拖著同伴的尸體,飲恨歸來。
全莊僰人抱頭痛哭。奄奄一息的老獵人臨終時叫翠姑把鄉親們找來,留下遺言:“要保住家園,就得拿起武器,……一定要記住這深仇大恨,向官府討還血債……”。
當即,大家推翠姑為首、亞姑為副,全莊退守僰莊西北部一個險要寨子——蘇麻灣山寨。男女青壯年磨刀擦槍,練兵習武,老弱病殘燒茶送飯,站崗放哨,決心與官軍決一死戰。
過了六六三十六天,果然數千官軍由敘府總兵曹鎮蠻率領,殺氣騰騰地撲向僰莊。
傍晚,正當曹軍飲酒歡歌時,忽然沖來一彪人馬。曹蠻披掛上馬沖出營外,曹軍仗著人多,緊追不放,看看追到山寨附近,滾木擂石雨點般地打來。霎時曹軍大亂,自相踐踏,死傷不計其數。翠姑趁勢勒住馬頭,挽弓搭箭,“嗖”的一聲,正中曹蠻左眼,鮮血直流,翻身落馬。曹軍見主將落馬,慌忙鳴金收兵。
僰人收回老人們的尸骨后,采伐木頭,鑿穴為槽,將尸骨重新殮入,披麻戴孝,莊重祭祀。為避免官軍再次糟踏,他們商定把棺木懸葬在山寨的峭壁之上。
翠姑安排亞姑帶領部分僰人防守山寨;李海棠下山探聽官軍動靜;她領著人安放懸棺。
再說曹鎮蠻自損兵折將,身負箭傷后,再不敢輕舉妄動,只好等待時機。這日忽聽探子來報,蘇麻灣懸崖上人影晃動,曹蠻起初莫名其妙,親往探視,見絕壁上密布棺木,他恍然大悟:這不是萬古長存興旺發達的兆頭嗎?你等先人高踞懸崖,我輩祖先淺埋黃土,他們高官(棺)顯赫,我們一落千丈……這……愚蠢的曹蠻越想越怕:“這可不得了,一定要毀掉他們的懸棺!”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正當曹蠻坐立不安、束手無策時,探子來報:“有個陌生人在營外草叢中偷偷畫我軍陣勢圖,我們已將他捉獲!”曹蠻眼里透出一線希望,忙令綁來嚴刑拷問。原來這人就是李海棠,他平時在人前雖油嘴滑舌,口若懸河,但在屠刀下卻露出了一可憐相。禁不住官軍嚴刑拷打,名利誘惑,李海棠終于答應充當官軍內應,并以嗩吶為號……如此這般,一個剿滅僰人的毒計就這樣定下了。
李海棠“偵察”回到山寨,異乎尋常地忙碌起來:他成天腳不沾地四處巡查,對僰人兄弟問饑問寒,換班代崗。在翠姑姐妹面前更是格外殷勤:白天,端茶送飯分外周到;夜晚陪同姊妹巡哨查崗,不離左右。姊妹高興時,他吹起蘆笛;姐妹憂傷時他噓寒問暖……
懸棺全部安放妥了。晚上,寨頂燃起熊熊篝火,殺豬宰牛歡慶勝利。李海棠捧著大壇酒四處殷勤相勸,有人乘興歡跳起來,李海棠也趁勢狂亂地吹奏嗩吶。
高亢、狂亂的嗩吶聲飛下山寨,傳到曹營,曹蠻即聽出這預約好了的弦外之音:“——僰人氏——醉如泥——今夜來攻寨——正是好時機——”接著又聽到:“蘇麻灣——寨子頂——前面來不了——后面有道門——”
曹蠻大喜,轉到后山,月光之下果然見山腰隱隱約約有一個大洞。
此時僰人多數酒醉熟睡,僅少數人在前寨把守寨門。李海棠早將亞姑灌醉,騙得巡夜令牌,守候在后洞口。他帶領官軍,裝著巡夜僰人,直奔前寨門,亂刀砍殺了守寨弟兄,奪取了寨門。山下官軍,順著山路蜂擁而上,包圍了熟睡的僰人。不少人還未清醒便成了刀下鬼,驚醒的人也驚得暈頭轉向,自相踐踏……
翠姑姊妹雖多處受傷,仍在左沖右突,組織抵抗。這時大群官軍圍了過來,前面走著的李海棠,得意洋洋地說:“兩位妹妹,我們大勢已去,不如歸順官軍,不僅可免一死,還有一官半職……”話未說完、只聽“啪啪”兩聲,翠姑抽了他兩記耳光,亞姑拔出腰刀,將李海棠逼到崖邊,咬牙切齒地罵道:“我總算認識你了,今天我就送你去享福吧!”“咔嚓” 一聲,手起刀落。這個出賣僰人的可恥叛徒,骨碌骨碌地滾下崖去了。
姊妹倆朝著崖下的懸棺三鞠躬,默默禱告:“各位父老,我們辜負了你們的期望,死后也愿守護在你們身旁……”說罷,雙雙跳下崖去。
云煙散開后,姊妹倆落下的地方,拔地而起兩座高聳、俊秀的石峰,這就是美女峰。像姊妹倆天長地久地挺立在那里,守衛著對岸的懸棺。
李海棠滾下河后,隨波流去,在美女峰與懸棺巖的下面,變成一塊鯉魚狀的平壩,這就是海棠壩,至今還被美女峰踏在腳下!
曹蠻占領了山寨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毀掉懸棺,除掉心頭的隱患。他將俘獲的僰人趕到崖邊,要他們下去弄掉懸棺,但沒一個僰人愿意去干糟踏自已祖先的事,不是跳崖身死就是倒在官軍的屠刀下。曹蠻無奈何,只好命令將士下去。士兵們探頭一看百丈懸崖滔滔流水,嚇得頭暈目眩。但在曹蠻的威逼下,只得硬著頭皮往下爬,有的剛下步,就滾下懸崖,一個兩個,一批兩批都落了個粉身碎骨。崖上官軍全“撲通”伏地跪拜,央求留個完整尸體,死在崖上,也不愿滾下崖去,沖入汪洋大海。曹蠻一面大罵“無用”,一面腰系繩索,要親自去試試。一步、兩步、五步、六步,看看快到絕壁半腰了,雖見棺木鑲嵌在洼巖框內,卻始終不能接近。連連喝令上面擺動繩索。擺呵擺呵,他在半空中打起秋千來了,越浪越高,忽聽“砰”的一聲,頭暈目眩的曹蠻撞在巖壁上,腦花飛濺,滾下懸崖。這個沾滿少數民族鮮血的劊子手終于得到應有的下場。從此以后,誰也不敢再去動懸棺了。
千百年過去了,現在蘇麻灣懸崖上,還完整地保留著數十具懸棺。它是僰人與官軍英勇斗爭的歷史見證!
(邱啟光 整理)
上一篇:詠《廬山風景名勝區·五老峰》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巢湖·冶父山》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