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風景名勝區·五老峰》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廬山東南。東臨鄱陽湖,西接含鄱嶺,主峰海拔1358米。這座由斷層崖形成的山峰,綿延數里,上部由堅硬的古英砂巖構成,垂直節理發育,因而顯得特別陡峭、嶙峋。因五座山峰,互不聯屬,其形態頗似并列而坐的五位老人,故名五老峰。五老峰是廬山諸峰中最雄勝最險峻的一座石峰。從鄱陽湖平原看五老峰,猶如平地拔起,山勢嵯峨,展現出一幅壯麗和崇高的畫卷,登五老峰巔俯視,群峰疊翠姿態各異,遠眺鄱陽湖煙波浩渺,映帶數百里,予人一種曠達幽遠的享受。詩人李白游五老峰后,曾不禁感喟:“予行天下,所游覽山水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五老峰的第三峰最險,峰頂有“日近云低”、“去天五尺”、“星聚層巒”、“了無障礙”等歷代石刻。而云海、云瀑等景象奇觀的出現,頻添出奇特的境界。五老峰下,還有五小峰,即獅子峰、金印峰、石船峰、凌云峰和旛竿峰。獅子峰,亦稱獅子崖,崖中有洞,可通游人,因自下探望如星,故又稱星壑崖。獅子峰前,常有“寶光”出現。1984年,從青蓮寺至第五峰修筑了登山石徑,建造了“登山門”,此后還重建了“待晴亭”,新建了“目無障礙亭”等,使五老峰更添風采。
〔古詩文賞析〕 望廬山五老峰 唐·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游五老峰記 明·王思任
予昔在青田小洋中,得看天錦,以為奇絕,不意五老峰上,復看海綿之奇也。天錦之色,金染萬鮮,俱非人目所經見,而海綿素鋪幾萬里,拋彈松軟,光絲耀然,覺霜雪死白為呆,凹凸不等,小家數耳。予初登金印時,錦冒漢陽,幾不慭遺一老。不意天錦之福尚在。綿俱縮入湖江,漸覆四宇,作開辟以來一大供。予置足在中峰之頂,皇恐消受,默念安得裁為大被,襲四天下寒山冷水,無有啼號者。發如是愿以報清恩,猶未足以塞其萬一。
在詩人的眼中,大自然的一景一物都是詩化的。“橫隱蒼空,迥壓彭蠡”的五老峰,在“詩仙”的眼中,固然更加詩化了。
雖有遠大抱負但政治上不得志的李白,因而放逸縱情于山水間。天寶十五年六月間,他攜妻子宗氏經安徽宣城而登廬山。當嵌空奇險的五老峰,被璀璨光華映顯在藍天之中,五峰在李白的仰觀中,不再是固有形象的五老,而是“青天削出”的“金芙蓉”了。這精辟獨到的景語,妙就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秀采欲飛的詩化境界,予人一種追求美好意境的力量,把人托上五老峰巔。
“青天削出金芙蓉”仿佛有股魔力,千百年來一直誘惑著作家、畫家,以至今日的攝影家,希冀以各自的藝術手段,再現詩人筆端的意境。山以人重,山因人傳,“青山削出金芙蓉”的神韻,呼喚著人們前來一飽眼福。
從“青天削出金芙蓉”到“九江秀色可攬結”,是時空的大轉換。視覺迅捷地從山麓仰觀到山巔的俯瞰,景致從高聳突兀轉幻為曠遠秀婉,思緒豪健地飛翔,盡收眼底的千里波湖似乎伸手可攬,崇敬贊譽之情演化成擁抱大自然的激蕩之魄。粗獷的“大寫意”,飽融了生命之歌,五老群峰不是凝固的,田疇沃上不是凝固的,都躍動著生命的精靈,游蕩著情景的交匯。
這首七言絕句,首句點題,第四名歸結。“吾將此地巢云松”,既是絕句的歸結,也是當年李白思欲情感的歸結。他以五老為鄰,以云松作伴,在五老峰東側屏風疊筑“太白讀書堂”,過著棲遁山林的生活。
“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歷史謁示了李白雖然“巢云松”,但他報效祖國的熱情,卻如五老峰頂的噴彩朝霞。
《廬山志》記載:“五峰之頂,常有光現,則奇云擁遏。”金輝耀彩是五老峰的絕勝,綿云如海、云飛如瀑是五老峰的奇勝。
在山水畫家的眼中,大自然無處不入畫。但畫家濃墨酣筆的傾注,卻是那最奇絕最能激人心魄的景致。王思任是位畫家又是位作家,他在任九江僉事期間游五老峰后,擷取的正是使他“皇恐消受”的“海綿”,只不過是以文采寫意他醉慕的“五老海綿圖”。
展鋪萬里的白色海綿,既松軟又有彈性,透出的光絲在跳躍,誰目睹到此景不會為之震撼?面對覆蓋天下寒山冷水的“棉被”,誰又不會翩翩遐想?
浙江青田小洋中的絢麗云霞,曾在畫家的心靈中留下了美到極致的烙印,但是五老峰上的云海美,卻對其心目中的“美神”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畫家以“天錦”為“參照系”,著意對“海綿”的贊嘆。
鄙視小家子氣的景致,感喟霜雪的呆白沉寂,歡呼躍動的自然精靈,或許并不僅僅是作者個人的喜好。海綿突現、漸漸鋪展、籠罩諸峰、縮進湖江、覆蓋天地,動態美的“疊化”,撥動人們的心弦;海綿的色素、光澤、質地,海綿誕生、演幻的全景式畫卷,感染人們的情懷……
李白筆端的奇峻雄曠,王思任筆下的浩博雄渾,雖然藝術手段有別,感情和理想色彩有異,但都是從生動形象中揭示了五老峰美的真諦,同時體現了“人化的自然”偉力。
(熊 煒)
〔現代散文〕 數年前,參觀一次美展,一幅丈八潑墨的《五老雪霽圖》,給我留下了永恒印記——
橫亙蒼穹的五老峰,在同狂雪酷冰的博擊后,展現的是一派“青倚云霄森玉骨”的神逸風采:
峰坳積雪如困絮,恰似圍腰緊據五峰之間。峰尖刷寒瘦,“老人”鶴發似幻似真,而最高的第三峰,卻未被雪披,峻拔其間,產生通天之感。那儀態軒昂的氣勢,似乎在向天穹發出一個強烈的呼喚:我——來——了!
我久久凝視在畫卷前,倏忽間心中產生一種近似怪誕的意念:呼喚,潛在著偉大的巨能,是蒼穹向大地冥冥呼喚。運動創造奇跡,運動創造美,是五老峰響應天穹的呼喚,從鄱陽湖畔拔地而起,才使得它與蒼穹相偎相依……
然而在我童年時代那幼小的心靈中,五老峰是一座俊偉詭特的山,一座充溢仙氣的峰。記得有一年,我那老學究的祖父,一手倒拿雞毛帚,一手舉著棒棒糖,要我背誦詩仙的《望廬山五老峰》等詩篇……說來也怪,我從那時起,在我心中埋藏了一顆向往五老峰的種子。“青天削出金芙蓉”每每誘惑著我,并心戀著也能“吾將此地巢云松”
幾十年悠悠我思。時至今日,我才隱隱領悟到,那是瑰麗神奇的大自然,向我的心靈深處發出不絕的呼喚:去尋覓,去擁抱,去遨游!
是啊,美的永恒,美的精靈,何止于在我的心底發出呼喚,難道那位畫家還有那位詩仙,不也是接受了它的冥冥呼喚,而去開拓美的礦藏嗎?
我千里迢迢,趕在隆冬時節,攜著謁求,終于站在它的腳下。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真正的碩大無朋的奇異墨彩山水圖,勁風催促著雪片,雪粒借助著風威,像數條白龍抖動著渾身鱗甲,在峰谷間追逐,搏擊、騰游。霧從山谷間迸噴,云向峰壑間飛奔。“不知是峰起入云,抑是云下接峰”,一時真叫我無法分辨哪是天,哪是云?哪是峰,哪是雪?
“冬,是禁錮的,冷酷的。”一位老友常感喟的話在我腦中縈迥,我的心在辨別著……
我一腳一腳地踏著冰雪,朝五老峰登去。可是,剛攀上第一峰時,我便氣喘吁吁,脊背冒著冷汗,孤寂、畏懼隱隱向我侵襲。
老,這不是我的選擇,但無法改變這生命的方程式。我無可奈何,不由地仰首發出一聲沉重地嘆息:噢,老了!
天空飄來一片云絮,我伸展雙臂努力想攬住一絮飛云。它從我頭頂掠過,飄渺中留下一片耳語:何苦給心靈戴上沉重的枷鎖,難道對五老峰你也這樣傾訴?
隨著一陣風響,彌漫在五老峰頭的云霧,突然像波斯飛毯飄飛得無蹤無影,太陽的光束傾注在冰裹雪披的群峰間。放眼望去,五位老人像五位披甲出征的將帥,峰間的白雪白云儼然騰躍的騎陣,鎧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巖凝刀刻的清癯面孔,冷峻地面對著那浩淼的鄱陽湖,仿佛向人們宣告,那就是他們的弛騁疆場……
我心醉神迷,瞳孔里隱約投進一個佇立在峰巔的身影。我急切地向那身影大聲發出:“喂——”一會兒,從第三峰傳來一聲“喂”。
這傳回的一個簡單的“喂”字,使我不再感到孤寂,不再感到心悲,卻給了我一分欣喜,一分慰籍,還有一分可貴的心靈流動。
我重整精神,繼續進發……我終于登上了最奇險的第三峰峰巔。我雙手握成喇叭狀,向五老峰渲瀉我的呼喚:我來了,五老峰!
五位老人聽見了我的呼喚,接受了我的呼喚,并予以回報:五……老……不……老……
我感到一顆暮氣的心靈被撞開,我感到人與自然的之間的感應永恒存在……
(熊 煒)
〔民間文學〕 明代嘉靖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詔求天下山珍,于是天下巡撫、知府、縣令,層層下告示,責令庶民百姓進山搜采。廬山當年屬南康府管轄,南康知府一面派人搜羅各種紫芝,一面派人監督去采五老峰上的石耳王。
南康府的兩名小衙吏受命前往,星夜兼程來到五老峰麓的石牛山,找因采摘石耳聞名十里八鄉的“石耳王”。
石牛山因漫山遍壘巨石,山頭有一塊巖石形似牯牛,因而得名。石牛山上住著一位姓王的青年,身體鐵塔般壯實,肌膚石耳般蒼黑,加上身懷絕技,采石耳得法,采回的石耳都是上品,因而被山民稱為“石耳王”。
“石耳王”被兩名小衙吏押著,登上了五老峰。他身扎腰刀,背負藤筐,腰拴粗繩,從第三峰崖頭垂崖而下。一個時辰過去了,他終于懸在石耳王前,但他并沒去伸手去摘,卻拱手相拜,禮畢,他側身攀到另一崖間,摘了一些盤子般大的石耳返回峰頂。
兩個小衙吏見采回的不是石耳王,氣得罵娘,威逼著“石耳王”再縋崖采摘,“石耳王”就是不從。小衙吏傻眼了,眼看獎賞升宮的機會沒了,怎肯罷休,再說又如何向上司交差,一名小衙吏只得自己縋崖采摘。這名小衙吏縋崖而下,戰戰兢兢,身子被巖石撞碰得遍布花色,當他的手觸摸到石耳王的耳輪時,卻心花怒放,正當他抽刀摘割時,頓然發現拴住自己身子的不是繩子,竟然是條纏身的花白長蛇。他失色驚呼:大白蛇,大白蛇!他揮刀朝蛇頸猛砍,蛇被砍成兩截,小衙吏從半空中墜入了深深的山谷,摔得血肉橫飛。
另一名小衙吏見此情景,雖說嚇得心驚肉跳,但仍不死心,再次逼迫“石耳王”下崖摘石耳王,“石耳王”依然不從,小衙吏劈頭就打,“石耳王”怒不可遏,抓住小衙吏舉到半空,扔下了山崖。
“石耳王”將藤筐里的石耳,倒在崖頭,一片一片地朝空中拋去。一片片石耳,幻化成一只只蒼鷹,在五老群峰間飛翔。“石耳王”淚水縱橫,望著一只只翱翔的蒼鷹,卻欣慰地笑了,他大呼一聲,縱身從峰頂跳下了山崖。
(熊煒 整理)
上一篇:詠《宜賓·五糧液酒文化博覽館》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宜賓·僰人懸棺》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