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肇
鴻雁歸時水拍天,平岡老木尚寒煙。
付君余地安漁艇,乞我寒江聽雨眠。
蔡肇(?—1119),宋代詩人。字天啟,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元豐二年(1079)進士?;兆诔?,歷官戶部、吏部員外郎,兼修國史、中書舍人,以顯謨閣待制知明州,奪職,提舉洞霄宮。會赦,復知睦州,卒。從王安石、蘇軾游,受器重。工詩善文,擅畫山水、人物,夏文彥《圖繪寶鑒》: “蔡肇,字天啟,……畫山水人物尤好,作枯槎、老樹、怪石、奔湍,頗多古意。”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三記載一則作詩本事:蔡肇在京師任職時,偶然產生回歸江湖的情思,便在尺幅上畫作平岡老木,極有清思。畫上留有許多空白處,并題詩一首(即本詩),將此畫與題畫詩交給畫家李公麟,請他在余地加上寒江、 扁舟,以成完幅。蔡肇自己畫的半幅畫,其畫境在《題畫授李伯時》的前半首已經有了描繪: “鴻雁歸時水拍天,平岡老木尚寒煙?!笔拙潼c明時間,這是一個雁歸的季節,春水初生,寒江上水浪拍打天空,平岡上剛度過冬天的老樹,周圍還帶著寒冷的煙云。畫面萌生春意,在“老木”、 “寒煙”中透露春來的消息,所以張邦基評這幅畫“極有清思”。詩的后半首提出了整幅畫的構圖設想: “付君余地安漁艇,乞我寒江聽雨眠”。乞我,給我。蔡肇希望李伯時按照他的詩意,完成這幅寒江聽雨圖,以寄托自己的情思。
蔡肇這幅畫和這首題畫詩,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其一,蔡肇在畫面上僅布置了部分畫像,未完稿,卻請其他畫家補畫,開出后代兩位或更多畫家合作作畫的風氣。這種補畫的藝術活動,頗似詩歌創作中的“聯句”。其二,用題畫詩的形式,向其他畫家提示構思意圖,包括立意、取勢、經營位置、形神氣韻等,以便他人揮毫,顯示出詩情與畫意相互融通、詩藝美與繪畫美相互轉化的藝術特征。
可是,李公麟并沒有補畫這幅畫。據張邦基記載: “他日,王漁之彥舟取去,以示宗子令戩,即取筆點染, 如詩中意。天啟見之,愛其佳?!?(《墨莊漫錄》)這幅由王令戩補畫成的畫,張邦基親眼看到過。日后,蔡肇泛舟路過金陵(今江蘇南京)西南的橫塘,遇雨,宿于扁舟,夜不成寐,聞雨打舟篷聲,又聞歸雁聲,想起從前的畫和詩,有感而作《泛舟橫塘遇雨》:
平野風煙入夢思,殷勤作畫更題詩。
扁舟臥聽橫塘雨,恰遇江南歸雁時。
這首詩,分明與從前作畫題詩(指《題畫授李伯時》)和王令戩補畫的畫意有關連。 “平野風煙入夢思”,是說蔡肇任職京華,縈念家鄉的藪澤,所以欣然命筆,作畫題詩。今朝夜臥橫塘扁舟,聽雨聲、聽雁聲,此情此景,與王令戩的畫意吻合,也勾引起詩人對往事的追念。往日事、往日情、眼前聲、眼前境,這一切怎能不使詩人感慨系之?蔡肇環繞寒江聽雨圖前后寫成的兩首詩,詩思回環往復,恰當地抒寫自己的懷鄉之情、江湖之思,思致清遠,很有野趣。蔡肇始畫并由王令戩補成的這幅畫,與兩詩有相同的意境,所以張邦基看了此畫后說: “渺然有江湖之思”。 (《墨莊漫錄》)
上一篇:《題畫授李伯時》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畫雜詩六首(選三)》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