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盡孤鴻落照邊,遙知風雨不同川。
此間有句無人識,送與襄陽孟浩然。
木落騷人已怨秋①,不堪平遠發詩愁。
要看萬壑爭流處,他日終煩顧虎頭②。
【注釋】
①木落:秋天樹木落葉。騷人:詩人。全句暗用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意。②顧虎頭:晉代畫家顧愷之,小字虎頭。
【評說】
本詩選自蘇軾《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一七。
郭熙(約1020—1109),宋代畫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今屬河南)人。宋神宗熙寧間為御畫院藝學,后任翰林院待詔直長。工畫山水,師法李成,又能自成一家,是北宋中期山水畫的代表性畫家。他用狀如卷云的皴筆畫山石,用如蟹爪下垂的筆觸畫樹枝,善得煙云出沒、峰巒隱顯之態,筆勢雄健,水墨明潔秀潤。后人將他和李成并稱為“李、郭”。郭熙在畫學理論上也有重要貢獻,撰《林泉高致》,創山水畫“三遠”之法,為我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奠定基矗存世作品有《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等。
蘇軾很賞識郭熙的《秋山平遠圖》,為它題寫了三首詩。《郭熙秋山平遠二首》,是兩首七言絕句詩。另有一首《郭熙畫秋山平遠》,是七言古詩。郭熙善于觀察大自然的變化,他發見四季的山景和山水的遠近,有不同的氣象:“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林泉高致》)“自近山而遠山謂之平遠”、“平遠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同上)郭熙的《秋山平遠圖》充分體現了自己的畫學思想。
第一首詩起句一下子便抓住郭熙山水畫平遠法的基本特征,又符合節令特征。深秋,北雁南飛,畫面上的“孤鴻”飛向遠處,直到“目頸為止,消失在縹緲的境界里。次句,描寫煙云變幻,風雨異處,層次分明,遠景、近景布置得宜。郭熙這幅畫,意境深遠,畫中有詩,所以蘇軾說“此間有句無人識”。“此間”,當然指郭熙的畫境。“有句”,有好的詩句。畫境中有詩意,可惜沒有人能領會到,只能請孟浩然來欣賞這幅畫,提示畫中的詩意。
蘇軾為什么要請孟浩然來欣賞這幅畫呢?孟浩然是盛唐時代的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他對大自然山水景色有著獨特的審美能力,善于發見、捕捉山水中的“清幽”之美,他的詩歌也呈現出“清空閑遠”的風格。郭熙這幅《秋山平遠圖》恰恰具有“清遠”的畫境,與孟浩然的審美情趣正好吻合,因此,讓他來欣賞這幅畫,必然能體識出畫中的詩意。這表明蘇軾能準確把握孟浩然的審美趣味、襄陽詩的風格特征和郭熙的詩情畫意,才能寫出這樣傳神的好詩句來。
第二首詩意,從畫題上的“秋”字鍥入。秋天到來,萬木蕭條,落葉蕭蕭下,惹得詩人們興起“怨秋深”的無限感慨,更那堪面對著平遠的山水,縹緲的境界,觸發出無邊的詩愁。蘇軾的題詩,已從郭熙的畫境中拓展開去,寫出觀畫人的心境,巧妙地將畫面景物和觀畫人的內心感受綰合起來,構成一種比郭熙《平遠山水》畫更為深邃的詩歌意境。詩的下半首,再透進一層,要是看到“萬壑爭流”的美景,終當煩請晉代畫家顧愷之揮毫作畫,把美景描繪下來。本詩的結尾與第一首詩的結尾“送與襄陽孟浩然”,互為對望,形成鮮明的比照,蘇軾請出兩位熟知詩情畫意的古人,共同來完成對郭熙《平遠山水》畫的藝術鑒賞和審美感知,從而贊美郭熙的藝術成就。
上一篇:《贈夢英大師》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金陵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