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風景名勝區·大天門》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天柱峰東南約7.5公里。在天獅峰與覆盆峰之間,中開一線,峽谷陡峭,直上直下,稱大天門,俗稱剪子叉。這里危崖聳立天門北,石函峰、千丈崖,筆削如墻,高百米有余。站在積翠谷仰眺,不見崖頂,只見藍天。天門南,巨石橫空,中空如虹,人稱鵲橋。人行其中,飄然猶仙。再下即幽谷天梯,兩崖間,鑿級直下,十分險峻。大天門氣勢磅礴,大有緊鎖云雷之態勢。
〔現代散文〕 天柱山風景區,新近開通了大天門。
從古牧羊河拾級而上,約十分鐘就來到“六月雪”。此處沙石分化,滿山雪白,遠遠望去猶如皚皚白雪。石板路沿山脊而上,人在路中看兩側滾滾白沙峽谷,甚是有趣。過了“六月雪”,一崖聳立,有頭有面,如古猿人昂首向東。倘若傍晚時分在落日余輝照映下,這個古猿人的剪影格外清晰,似乎它還帶著眺望和思索的表情。
隨著山勢的變化,道路時直時彎,直的一線直,整齊雄偉;彎的多樣彎,自然和諧。
不消半小時光景,便到了幽谷一線天,谷中141個石級,垂直高度竟達60余米。游者需手腳并用,逐級攀爬。中間狹窄之處僅容一人行,好在谷傍上下有四個平臺,不但能供游人稍息和觀景之用,而且可以緩沖上下人流。上完一線天便是鵲橋所在。花崗巖的巖體不比石灰巖的變化多姿,但是這里卻凌空一橋,自然而成。橋洞大小,可容百十人防風避雨。橋洞之南是險峻的幽谷,橋洞之北是萬丈深淵,橋洞之上便是所謂鵲橋。橋身長約五丈,寬約二丈、與兩端崗巒連成一體。此景本無名,大概人們都熟知牛郎織女的故事,所以形象地叫它鵲橋。從幽谷中爬上來的游人來到鵲橋之下,自然在這里憩息和瀏覽,他們欣賞著這個自然巧妙的所在,想象著牛郎織女七月七日相會的情景,回味著《鵲橋仙》中“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的詞句,然后小心翼翼地、咋著舌頭扶欄走出橋洞。緊張之余,每每有人贊曰:幽谷、鵲橋險于天都之路,而美于瑤琳仙境。
過了鵲橋,就看見一棵高大的天門迎客松立于路旁,它伸著長長的枝椏,猶如舞動著一雙表示歡迎的手臂。此時大天門就在眼前。大天門俗稱“剪子叉”,左右覆盆峰、天獅峰兩峰對出,形勢雄偉,氣象壯觀。天門南北不僅氣溫懸殊,而且景觀也各有特色。門南往往陽光燦爛,門北卻雪花飄飄。倚門而望,南面天宇空闊,山野浩漫;北面則是明暗有度,小景風光。看吧,透過兩側高峰的叉口,展出一角是近處黑暗的深谷,遠處明朗的田園。田園之中有依稀可辯的村落炊煙,有隱約可聞的雞鳴犬吠,更遠處綿亙的山脈象大海的波濤推向天際。
翻過大天門,在二峰之中沿階而下,一路黃山杜鵑、大葉青栲、珍珠黃楊等高山植物也極是好看。穿過石廳,下到谷底,抬頭一望,周圍諸峰環立,天獅峰、覆盆峰、翠華峰、麟角峰、千丈崖各呈佳景。若或在陰霾天氣,游人甚少,仰望諸峰如傾伏之狀,叫人有驚憂之感。爬上千丈崖,來到走馬崗,沿途奇松怪石頗多,遠眺雙獅戲球維妙維肖,近觀“蜒蚰”(石)蠕動,栩栩如生。向前百余米有回音臺,登臺而望,眾峰如梅花環列,一般高下,憑欄而喚,山鳴谷鳴,一唱三個回音(因翠華峰、覆盆峰、天獅峰遠近不同)。再看翠華峰,好象一只龐大的花瓶,頂端曲莖虬枝的松樹更象插入花瓶的朵朵鮮花,堪與黃山夢筆生花相媲美。而后,請你順曲徑登上麟角峰回望千丈崖,壁立千仞,無限風光,令人叫絕。
(王義葆)
〔民間文學〕 沿著大天門的石階南下,穿過鵲橋,通過幽谷天梯,向就能見到路旁一塊奇石,傍松兀立,似一條鯉魚,渾身鱗斑,頭向大天門,呈跳躍之勢。人們對這個鯉魚石,有這樣一個傳說。
據說這條鯉魚,原是生活在東海里。它們祖祖輩輩都知道:要是誰能跳過“龍門”,誰就能成龍,成仙。可它們祖祖輩輩誰也沒有見過龍門,誰也沒有跳過龍門,所以,它們祖祖輩輩依然是普普通通的鯉魚。這條鯉魚不甘寂寞,在東海里到處找龍門,結果一無所獲。當它不知從哪兒打聽到在天柱山有個大天門,誰只要能跳過大天門誰就能成仙上天的消息,高興得連蹦帶跳,要到天柱山試試。它不顧親朋的勸阻,告別了同類,從東海游到長江,從長江游到潛水,又從潛水上溯九井河,再從九井河經瓊陽川上溯到牧羊河,直到大天門下。當它見到大天門的非凡氣勢,嚇得尾巴直顫抖。但它想,既然是知難而來,就決不反顧。它在牧羊河里靜養了幾天,蓄足了銳氣,鼓足了勁頭,突然一個打挺,躍出河面有百丈之高。可是,就是它躍出這么高,離大天門還差一半呢!鯉魚在半山上擱淺了。盡管它使盡了渾身解數,也無濟于事了。它掙脫得精疲力盡,再也跳不起來了。但它死不瞑目,頭仍向著大天門,漸漸地化成了一尊堅石,表示了它至死也不放棄躍上大天門的決心。
(鄭博文 張王根整理)
上一篇:詠《上海·大世界游樂中心》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大水井古建筑群》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