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金陵夜寂涼風發, 獨上高樓望吳越。
白云映水搖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歸, 古來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靜如練, 令人長憶謝玄暉。
讀完這一首詩,我們腦海里浮現出這樣一個古代詩人的形象:他一個人在高樓上徘徊沉吟,夜已經很深了,四周又闃寂無聲。涼風吹來,不禁有些寒意。只有那月光如水,伴陪著我們孤單的詩人。他在想些什么?原來他是在懷念南齊的大詩人謝脁啊!謝胱是有名的山水詩人,他寫過一首《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詩,其中有兩句確是佳句:“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現在,我們的詩人邁步在金陵城西樓上,向著吳越——長江下游望去,看到的是月色籠罩下的大江。大江這時顯得很平靜,月光把江面照得如同白晝一般。在清清的月光里,可以看到白云和城墻在水中的倒影,隨著水波的微漾,似乎是白云在搖動著城墻。在這寧靜的夜晚,江面上沒有了鷗鳥,沒有了帆船,不是更平靜得如同一匹白綢一樣嗎?謝脁是在一個傍晚登上金陵西南的三山看長江的,所以他還看到“馀霞散成綺”;我們的詩人是在月下看長江的,他所得到的意境要比謝脁的更靜,更幽美。這時候他徘徊著,一邊體味著謝脁的名句,一邊欣賞著眼前的佳景,不由得唱出了“令人長憶謝玄暉”的句子來!是啊,古往今來,真正能“相接”——精神上發生共鳴的人在李白眼中看來確實是很稀少的。難怪他要“月下沉吟久不歸”了。
這首詩的關鍵在“澄江靜如練”五個字上。在寫“解道澄江靜如練”之前,要真正描寫出“澄江靜如練”的意境來,才能說明自己是“解道”即“懂得”了,才能“古來相接”。為此,詩人在前五句里是著實花了一番功夫的。“夜”是“寂”的,又“涼風發”,望的時候又是“獨”望,云在水中又是“搖”動的,再加上“白露”橫江,都創造了靜謐白凈的氣氛,為描寫“澄江靜如練”的意境從各個不同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在這樣的秋夜獨步西樓,來體會“澄江靜如練”,當然是感觸頗深的了。這樣,后面的“解道”、“令人長憶”,才有堅實的基礎。我們不禁要佩服詩人構思的巧妙和創造環境氣氛的藝術功力來。姜夔說:“大凡詩自有氣象、體面、血脈、韻度。氣象欲其渾厚,其失也俗;體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脈欲其貫穿,其失也露;韻度欲其飄逸,其失也輕。”(《白石詩說》)細細體味,這首詩雖然氣象渾厚、體面宏大上稍差一些,但血脈貫穿,韻度飄逸則是當之無愧的了。
這里再順帶說一說詩中所著力描寫的月亮的問題。描寫月亮,對創造“澄江靜如練”的意境起了很大的作用。月亮之下,會給人一種恬靜的感覺,月色又給人一種清白的直感。“秋月照白璧,皓如山陰雪”,就是從顏色上來極言其白的。唯其白,才能使人對大江產生“白練”的聯想來。詩人在很多詩里寫過月光。如《雨后望月》一首:“四郊陰靄散,開戶半蟾生。萬里舒霜合,一條江練橫。出時山眼白,高后海心明。為惜如團扇,長吟到五更。”其中“一條江練橫”也是把“江”比作“練”的,這同樣是詩人在月色中的感受。
《苕溪漁隱叢話》中記了這么一件事:“東坡《送人守嘉州》古詩,其中云‘峨嵋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上兩句全是李謫仙詩,故繼之以‘謫仙此語誰解道?請君見月時登樓’之句。此格本出于李謫仙,其詩云‘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還憶謝玄暉。’蓋‘澄江靜如練’即玄暉全句也。后人襲用此格,愈變愈工。”這里既可以看出李白對前代詩人的學習、景仰,又可以看出李白對后代詩人的影響。
上一篇:《采菱行·唐·劉禹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聞鵲喜 吳山觀濤·宋·周密》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