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棄疾
酒罷且勿起,重挽使君須。一身都是和氣,別去意何如?我輩情鐘休問,父老田頭說尹,淚落獨憐渠。秋水見毛發(fā),千尺定無魚。
望清闕,左黃閣,右柴樞。東風(fēng)桃李陌上,下馬拜除書。屈指吾生余幾,多病妨人痛飲,此事正愁余。江湖有歸雁,能寄草堂無?
這首詞是辛棄疾為送別信州太守王秉所作。約為淳熙末年(1189)前后的作品。
在這首詞里作者贊美了王秉的人品,抒發(fā)了別后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從哲理的高度精辟地道出了王秉任職期間倍受擁戴的原因,耐人尋味。
詞的上闕具體寫送王秉別離的場面。從別宴寫到田頭,從作者寫到父老。“酒罷且勿起,重挽使君須”,真不愿別離的酒宴早早散去,王秉這一去前景如何?一向豪放的詞人此刻也不免情縷依依。“我輩情鐘休問”,詞人與王秉真切濃密的情誼無須質(zhì)疑,那王秉為官一方的父老如何呢?“父老田頭說尹,淚落獨憐渠。”王秉為官清廉,體察民情,寬厚待人,父老也是落淚田頭,難分難舍。寫到這里,詞人筆觸嘎然而止,離開具象。“秋水見毛發(fā),千尺定無魚。”這兩句既是詞人對王秉倍受擁戴原因的總結(jié),同時又是對這一情事頗具理性的概括。
“秋水見毛發(fā),千尺定無魚”取義于東方朔《答客難》之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里的意思是說水太清了,就不會有魚。因為魚兒必須吸取水中的雜質(zhì)才能生存。但這里的秋水清澈得能看見毛發(fā),沒有任何雜質(zhì),魚兒無從吸取養(yǎng)料也就無法生存,所以必定是“千尺定無魚”了。從而說明王秉為官期間能遵循這個客觀規(guī)律,仁慈寬厚,待人處事從實際出發(fā),恰如其份,不挑剔,不苛求,贏得了民心。
“秋水見毛發(fā),千尺定無魚”充滿了生活哲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客觀世界是紛紜復(fù)雜的,有時甚至是激烈殘酷的。人們追求那種盡善盡美的東西不過是一種美好愿望而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俗話說甘蔗沒有兩頭甜,有所得必有所失。依據(jù)這個規(guī)律,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問題,辯證地處理問題,不論是對人還是對事都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如果我們對人一味求全責(zé)備,對事一味要求完美無缺,我們就會犯主觀唯心主義的錯誤,其結(jié)果必然是事與愿違,一無所獲。正如詞中所言,水太清就不會有魚。要有魚,水就不會太清。
詞的下闕著意寫了王秉走后詞人對他的牽掛和信州百姓對他的懷念。“東風(fēng)桃李陌上,下馬拜除書”,人們對他為官時的思念不會忘記。同時詞人也感到自己老了,剩下的時光不多了,希望王秉走后多多聯(lián)系,鴻雁寄書,盼得佳音。
同許多別離詩詞一樣,詞人寫得情深意切,獨到之處在于作者除了別情依依,還非常理性地去評價友人,從中悟出人生真諦。
上一篇:《水調(diào)歌頭·滄浪亭·[宋]蘇舜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汴河懷古·[唐]皮日休》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