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無名氏·浣溪沙》無名氏
無名氏
蔡州瓜陂鋪有用篦刀刻青泥壁為詞①
碎剪香羅浥淚痕②。鷓鴣聲斷不堪聞。馬嘶人去近黃昏。
整整斜斜楊柳陌,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風月更銷魂③。
注釋 ①瓜陂鋪:地名,屬蔡州(今河南汝南)。②浥(yì):濕潤。③銷魂:為情所感,仿佛靈魂離開了肉體,形容極度的悲傷。
鑒賞 要是在閑暇的時光里,于《樂章集》或《竹山詞》中讀到這首作品,也許它并不是很起眼,讀者會將它一略而過。但是倘若是在某個荒涼的黃昏,在羈旅行役中飽嘗疲憊辛酸的游子,無意中在蔡州瓜陂鋪的青泥壁上,看到有人曾用篦刀刻下一首這樣的小令,那一刻內心的觸動與共鳴,也許要遠遠超過詞作本身的張力。
詞起筆寫離別,鎖定在一個悲傷的動作上:“碎剪香羅浥淚痕。”“香羅”,指芳香羅帕。男女定情,多用此物,然而此處卻言“碎剪香羅”。“碎剪”二字,決絕凄厲,暗示這并不是一次尋常的分離。五代時陳太子舍人徐德言娶樂昌公主為妻,見政局動亂,恐將國破家亡,夫妻分散,故將鏡子分破,與妻子各執一半,約定日后憑破鏡相認。劉辰翁有“肯把菱花撲碎”(《寶鼎現》)的詞句,亦用此典故。此處分離想必也是生死茫茫,詞人與佳人將香羅剪碎,或許暗含著重見遙遙無期,希冀將來以碎帕相認、或睹碎帕思故人的愿望。首句七字,寫出詞人與戀人分離時的悲傷,這是比柳永“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雨霖鈴》)更絕望的告別。
內心的悲傷已如此濃郁,怎料耳邊還有鷓鴣的叫聲讓人“不堪”,無法承受。鷓鴣的叫聲聽來像“行不得也,哥哥”,這無疑是讓人肝腸寸斷的悲鳴。此時馬兒發出催促的嘶叫,時辰也接近黯淡的黃昏,分離的最后一刻,這凄涼的場景深深印在詞人腦中。
下闋便是上路后詞人的所見。黃庭堅有《詠雪》詩:“夜聽疏疏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此處詞人巧妙地借用來形容楊柳與杏花。同時,“楊柳陌”這三字極易讓我們聯想起王昌齡的《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中的少婦見到田間路邊的楊柳青青,想起了自己出門在外的丈夫,此處反其意而用之,暗含游子對佳人的一片相思。“杏花村”這個意象又與“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有關,因此經過“疏疏密密杏花村”的詞人或許也正體會著“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孤寂。這兩句對仗工整,“楊柳陌”“杏花村”既是游子在行程中的所見,同時也暗含了唐人的詩意,看似簡單,實則雋永。
以“一番風月更銷魂”作為全詞的結束,直接抒發內心的情感。風清月明,原是清朗之景,然而卻說是讓人“銷魂”。想必是風月引他難忘往事。秦觀有“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滿庭芳》)寫離別痛苦,此詞中的“銷魂”正與“碎剪香羅浥淚痕”的離別感傷有關。
這是一首題在瓜陂鋪壁上的小令。也許是某位漂泊的游子,在與意中人離別之后,相思郁結,發而為詞,在經過瓜陂鋪的驛站時,偶然留下的詞作。刻在青泥壁上的字跡也許歪歪斜斜,用篦刀刻下的痕跡或許終歸漫滅,然而這詞中的傷心情深,卻能讓同在羈旅中的游子,觸目難忘。(劉艷)
陽春棠蔭圖【清】藍濤
上一篇:《兩宋詞·林淳·浣溪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劉辰翁·浣溪沙》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