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闋題》原文與賞析
一封丹詔未為真,三杯淡酒便成親。夜來明月樓頭望,只有嫦娥未嫁人。
凡看過香港故事片《拉郎配》的人,都會對皇家選美給民間造成的巨大騷擾,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藝術是現實的反映,社會實際的悲慘,實在更有過于藝術的渲染。姚廷遴《歷年記》錄寫本詩時,也記寫了清初的實際情況: “順治四年丁亥,夏間訛傳朝廷采選秀女,府縣城鎮、鄉村僻壤,有女在家者俱驚惶無措,早說暮成,俱幼婚配。不必三杯水酒,只用一鼓一笛,甚至良賤不拘,豈論貧富難匹。限時限刻,從早至暮,從暮達旦,無論日之吉與不吉,周堂利與不利,遍地結親,亦希遇之事。當時有人將詩一首傳誦云云?!?/p>
讀了這段記載,詩意已十分明晰,大略謂朝廷選美的詔書還未真的頒發,民間已哄傳起來,以至急急忙忙,不待準備齊整,便匆匆忙忙地成了親,不長的時間,已嫁取完畢,幾乎只剩月亮里的仙子嫦娥還是女兒之身了。
不過,記載中 “有人將一首詩傳誦”一語很值得品味,不云撰作而云“傳誦”,很有分寸。實際上,這首詩不是當時的作品,而是古已有之的舊作,作者為浙江四明僧人祖柏。陶宗儀《輟耕錄》云:“后至元丁丑夏六月,民間謠言:朝廷將采童男女,以授韃靼為奴婢,且俾父母護抵直北交割。故自中原至于江南,府縣村落,凡品官庶人家,但有男女十二三歲以上,便為婚嫁。六禮既無,片言既合。至于巨室,有不待輿馬親迎,輒徒步以往者。自后有貴賤、貧富、長幼、妍丑匹配之不齊者,各生怨悔,或夫棄其妻,或妻憎其夫,或訟于官,或死于夭。此亦天下之大變。吳中僧祖柏,素稱滑稽,口占絕句云云?!弊姘刂?,與《歷年記》所錄略有出入,詩第四句云 “惟有嫦娥不嫁人”。顯然,本詩并非 “剝皮”之作,而是 “傳誦”舊作,只是在傳誦中略失其真而已。《歷年記》只寫了民間騷亂之際的情景,《輟耕錄》則更寫出事后的后遺癥。兩處記載,一記元代至元丁丑(1337)之事,一記清代順治丁亥(1647)之事,相距310年之遙,卻同樣有選秀女、擾閭里之舉,封建時代之情事竟如此相似,實令人感嘆社會進步之慢。
如果說清朝是異族入主中原,對漢族實行壓迫,含有民族斗爭的成分,元代也一樣,所以二者較相似的話,那么,由漢族統治者實行統治,能否避免這樣的鬧劇呢?也不能,因為這是由封建機制派生的毒瘤,只要有封建皇權存在,此類騷擾民間的丑事就會出現。明末南京的福王政權,便也曾有過選妃的舉措?!睹魇疯b》云,福王于崇禎十七年 (即順治元年) 五月剛即“監國”之位,便于“八月庚辰”,開始 “傳周妃命,選淑女”?!笆固O李輔國等,分詣蘇杭采訪,民間嫁娶一空?!薄爸惺顾某鏊严?,凡有女之家,黃紙貼額,持之而去,閭井騷然。”可惜因福王政權短命,秀女們 “未入宮而亂作,軍府以一鞭驅之去”,成為清朝權貴的現成玩物。這種古代婦女特有的悲劇,怎能不令人泫然泣下?皇家選秀女時,“民間嫁娶一空”,“只有嫦娥未嫁人”,說得多么恰切,多么透辟!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隆慶二年(1568)鬧選妃丑劇時,有人模擬祖柏之作,吟詩一首,諷刺意味更濃,不妨錄來參閱:
抵關內使未為真,何必三杯便做親?夜來明月樓頭望,嚇得嫦娥要嫁人!
這一下,不僅 “間井騷然”,連天庭也不得安寧了。尤有意味的是,當時盛傳要選若干寡婦陪伴秀女入京,嚇得寡婦也紛紛嫁人。時人有詩吟詠云:
大男小女不用愁,富貴貧窮錯對頭。堪笑一班貞節婦,也隨飛詔去風流。
封建時代婦女的命運,多么令人悲憫!
上一篇:《宋代民歌·雨中花·長相思》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雄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