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采菱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唐]劉禹錫
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采鸞翔。蕩舟游女滿中央,采菱不顧馬上郎。爭多逐勝紛相向,時轉蘭橈破輕浪。長鬟弱袂動參差,釵影釧文浮蕩漾。笑語哇咬顧晚暉,蓼花綠岸扣舷歸。歸來共到市橋步,野蔓系船萍滿衣。家家竹樓臨廣陌,下有連檣多估客。攜觴薦芰夜經過,醉踏大堤相應歌。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煙起。一曲南音此地聞,長安北望三千里。
《采菱行》屬《樂府·清商曲辭·江南弄》,為《江南弄》七曲之一,內容多描寫江南水鄉采菱女的勞動生活和對愛情的追求等。劉禹錫的這首詩是仿樂府舊題之作。
前八句作者以流動的筆法,輕快的旋律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水鄉采菱圖。“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采鸞翔。”詩一開首就向人們展示了有靜、有動,動靜相生的畫面,只見秋陽朗照,湖平如鏡,彌蓋湖面的紫菱在秋日照射下發出如錦繡似的閃光,一葉葉菱船如鸞鳳遨翔似地出沒其間。這里,既交代了時間、地點,又用絢麗的色彩勾勒了畫面,使之一覽之下,便覺美不勝收。接下二句“蕩舟游女滿中央,采菱不顧馬上郎。”就入題直詠采菱的場景。這兩句中上句的一個“滿”字用得好,說明了這里所詠是群采場面,這是直敘。下一句則是用側面烘托的筆法,來寫菱女采菱時的專注。其中的“顧”也用的十分巧妙,不“顧”,是在言菱女的專心采菱, 目無旁鶩,但這是由因貪看菱女采菱而駐馬凝觀的“馬上郎”的視覺中道出,興味無窮,它不僅更突出了菱女的專心,而且以“馬上郎”豐富了畫面,使畫面更熱烈、更富情趣了。緊接著的下面四句則似搖轉的影視鏡頭,焦點片刻不離湖中菱女。只見她們“爭多逐勝紛相向”,展開了勞動競賽。這里充滿了少女的情韻,她們“爭多逐勝”各不相讓,又忙里偷閑,時不時地有人把采來的又大又鮮的嫩菱放入伙伴口中。這兩句描繪寫盡了菱女的好強而又嬌憨畢露的情態。“向”通饗,犒賞也。一片菱采完了,菱女們又“時轉蘭橈破輕浪”,輕巧地劃動菱船,轉向更豐的菱區。這個“時轉”,作偶而一轉解,它既說明了菱的豐厚,不須頻頻移船,又標示出菱船參差于片片菱區之間,使整個采菱場面呈現出各種的交叉組合,極富生態。 “蘭橈”指漿,用蘭橈字樣也是為了增添美感。下面的兩句“長鬟弱袂動參差,釵影釧文浮蕩漾。”則從菱女采菱時給人的視覺印象落筆,只見那菱女們長長的發鬟,薄薄的衣袂,時上時下,時時飄動,她們頭上所戴的釵子,腕上著的釧兒投入水中的影子也隨著水波蕩漾,時整時碎,時幻時真。這里作者是在描繪菱女采菱時的繁忙動作,可偏又不直接描述,盡以旁觀者斑爛陸離的感受著筆。這一側面描寫,更烘托了場景,豐富了詩意。
“笑語哇咬顧晚暉,蓼花綠岸扣舷歸。”“哇咬”,指繁雜細小的聲音。菱女在豐盛的菱實前專心采摘,“爭多逐勝”無暇他顧。這時菱船已滿載,才略一欠伸久傾的身軀,卻驚奇地發現日已西斜,暮靄漸攏了,于是相互提醒應該歸去。緊張的神經一經松馳,少女的本色大張,一時歡聲笑語四起。大家雜亂地扣著船舷,向鄰舟發出歸去的信號,于是先后向蓼花拂動、綠色盎然的岸邊劃來。作者用這一寫法來轉換場景,十分自然,并以夕暉、暮靄,蓼白岸綠又構出了一幅菱女晚歸圖。
詩至此,該收筆了吧,不,作者似在放映影片似地又拉開了另一舞臺。“歸來共到市橋步,野蔓系船萍滿衣。”只見滿載豐收菱實的菱女由湖中歸來并不直接歸家,又都把船兒順水劃到“市橋”一帶來了。船一攏岸,不及掃拂遍身萍葉的菱女,用野蔓代替繩索把菱船系在市橋圍遭,隨即便把剛采來的鮮菱卸下船來向人們兜售起來。這里正是極理想的市場,“家家竹樓臨廣。”人煙輻湊,市場寬大,來往方便。“下有連檣多估客”,又下臨江河,帆檣如林,商旅眾多。“攜觴薦芰夜經過”,好一派繁忙的夜市景色,居民商旅手攜酒器沽酒,川流不斷,菱女們也趁此向他們推薦兜售著菱實。“芰”,兩角曰菱,四角曰芰。“醉踏大堤相應歌”,夜市末了,飽啖了鮮菱,滿飲過美酒的人們卻又紛紛踏上大堤,放聲縱歌,售完菱芰的菱女,帶著收獲的喜悅,也應聲與之唱和,一時“市橋”左右歌聲此起彼落,人們都沉浸于歡樂之中。詩人以這一充滿水鄉情趣的夜景寫照,結束了對“采菱”活動的描述。
描述確需結束,但親睹這一充滿水鄉生活情趣的“采菱”全景的作者卻心潮難平。“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煙起。”寫的正是作者此時此境的感受。作者隨著菱女的腳蹤,由菱湖來到了“市橋”,來到了“大堤”,只見大堤一側屈原祠堂巍巍聳立,堤下滔滔沅江奔騰不息,激起陣陣寒波,秋月與寒波織成了一幅迷漫的圖案。這時耳畔又響起了相互應和的歌聲,“一曲南音此地聞”,歌聲勾起了思緒,就一時浮想連翩,難以自已了。由眼中的“屈平祠”想到了大詩人屈原的遭遇,從而引發了自己的與屈原相似的被放逐的身世之嘆,又進而聯想到屈原“居沅湘間,……乃為作《九歌》。”(《竹枝詞序》),今日所見所聞,也連類引發激起了自己的創作熱情,頓生“武陵俗嗜芰菱,歲秋矣,有女郎盛游于馬湖,薄言采之,歸以御客。古有《采菱曲》,罕傳其詞,故賦之,以俟采詩者”(《劉賓客全集》卷廿六自注)之思。由“俟采詩者”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天子”所居的長安,而“長安”與自己今日所處之地有“北望三千里”之遙,不能不叫人感慨系之了。結尾四句正是道出了作者此時此地的復雜思想過程,極為精煉、概括。結句“長安北望三千里”更表露了作者更為復雜的心聲,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擔憂國家命運之念,有“西望長安不見家”的鄉園之思。(作者洛陽人,洛陽與長安均在武陵北,又相距不遠。再者洛陽為唐東都,“長安”也可作洛陽的代指。)更有愿朝廷能象古代一樣派官“采風”,以了解民風民俗的企盼。而這些復雜的內涵,我們非熟知劉禹錫的身世、為人而不可解。這就告訴了我們,想比較正確的理解一個作品,萬不可忽視了對作家本人的了解。
這首詩清新爽朗,節奏響亮和諧。詩有敘有抒,敘述描寫繪聲繪色,抒情入情入理。詩中素描、夸飾、烘托、側寫等多種手法的運用,使詩歌意趣盡出,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效果。詩中場景雖幾經變換,但銜接自然,流轉自如,足見結構安排之精美。詩頗具民歌特色,又較民歌華美、細膩,應該說在同類樂府作品中是一篇上乘之作。
上一篇:丁鶴年《采蓮曲》原文|翻譯|注釋|賞析
下一篇:戴表元《采藤行》原文|翻譯|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