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素馨曲(三首)》原文與賞析
素馨棚下梳橫髻,只為貪花不上頭。十月大禾未入米,問娘花浪幾時休?
一更雞啼雞拍翼,二更雞啼雞拍胸。三更雞啼郎去廣,雞冠沾得淚花紅。
歲晚天寒郎未回,廚中煙冷雪成堆。竹篙燒火長長炭,炭到天明半作灰。
這《素馨曲》三首是產生于清代廣東的民歌,屬情歌之類。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 云: “粵俗好歌…… 《素馨曲》 云云。”
素馨是一種花名,別稱素馨花,木犀科,常綠直立亞灌木。春季開花,花白色,富香氣,聚傘花序頂生。我國云南、廣東等省都有裁培,印度也有分布。可供觀賞,花為提取芳香油的原料。由此似可推斷,《素馨曲》的命名與女性和愛情有關。即主要是由女性所唱的情歌。
第一首首句“素馨棚下梳橫髻”。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云: “梳橫髻者,未笄也。宜笄不笄,是猶不肯在花棚上也。”未笄,《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即結發而用笄貫之。舊時因稱女子年達十五歲為及笄,亦指女子已到可以出嫁的年齡。此句意為年已及笄梳著橫髻的女子在素馨花棚下站立徘徊。
第二句 “只為貪花不上頭”,“上頭”古代女子年十五始用笄束發,叫“上頭”。例如五代時花蕊夫人《宮詞》: “年初十五最風流,所賜云鬟便上頭”。此句句意按梁紹壬的解釋是“宜笄不笄,是猶不肯在花棚上也”。
三、四句“十月大禾未入米,問娘花浪幾時休?”據梁紹壬稱:“十月熟者名大禾,歲宴而米不入,花浪不收,是過時無食也。此刺游女,亦以喻士之不及時修德,流蕩而至忘也。”
綜觀這四句詩,因受廣東方言詞匯限制,其內容頗難確切理解,大體意思似應為:年輕少女在花下徘徊,思春欲嫁,她以十月稻禾成熟當收而不收,“過時無食”為喻,告訴親娘應及時嫁女,意同唐代《杜秋娘》詩: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因而梁紹壬認為這是“刺游女”,即譏刺心思游蕩,急欲出嫁的女子的。
第二首是女子送別情郎之時所唱的歌。全詩四句,句句與雞聯系,手法別致,也深具民歌特色。前二句 “一更雞啼雞拍翼,二更雞啼雞拍胸”,意在表明,郎君起行的當天夜里,妻子一夜未睡,或情話綿綿,或別意難眠。從一更到二更的雞啼全都清楚聽得。至于 “拍翼”、“拍胸”則是互文見意,即無論一更二更,雞啼同時總是既振翼又拍胸的。
“三更雞啼郎去廣,雞冠沾得淚花紅”意即丈夫在三更之時即起,趕早出行去廣州,此時的妻子心中十分不舍,淚流不止,甚至淚水都滴到了雞冠(或雞冠花) 上,使得雞冠也被洗得更顯紅艷了。
第三首是寫丈夫久出未歸,妻子在家思念不已的情況。“歲晚天寒郎未回,廚中煙冷雪成堆”,意為直到年關歲晚,丈夫仍未歸來,妻子意興索然,連一日三餐也懶于治理了。雪成堆,“雪”字應指白色的柴灰成堆,未能清理,而非指自然界中的白雪。因為廣東無雪,而如有雪也不會堆在廚中。
“竹篙燒火長長炭,炭到天明半作灰”,以 “炭”諧“嘆”,用作比喻,手法巧妙,也為民歌所常見,例如 “道是無晴卻有晴”,以 “晴”諧 “情”;“銜碑不得語”,以 “碑”諧 “悲”等。詩句表面意為,如竹篙燒火,燒成了長長的炭,實際是說思念夫君,徹夜長嘆。同樣,第四句也是以炭諧嘆,表面是長炭燒到天明已半化為灰,實際是說,自己徹夜長嘆,到天明時心灰已盡,言外之意有無限的傷感。因而,三首中當以這一首的藝術手法為高。
上一篇:《清代民歌·箍桶匠歌》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終風》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