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箍桶匠歌》原文與賞析
曾記當年養我兒,我兒今又養孫兒。我兒餓我憑他餓,莫遣孫兒餓我兒。
這是一首箍桶匠老人對不孝兒子所唱的歌。箍桶匠,是舊社會缺少鐵制或鋁制的水桶之時,專門以竹、木為料箍制成桶的匠人,地位低下,生活窮困,因而大多數是老境堪悲。
這位箍桶匠便是貧苦之人。到了晚年體力已衰,已不能再營本業賺錢糊口了,只有靠兒子來養活。但兒子卻嫌他年老無用,視為累贅,不愿奉養他。老人無可奈何,懷抱自己的孫兒,思前想后,感慨良深。他想道:數十年前我養育自己的兒子的情形記憶猶新,可謂歷經辛苦磨難。今日年老,本該由兒子很好供養,以度天年。但今日感到分外寒心,我的兒子又生了兒子之后,對我大不如前,常常使我忍饑挨餓。老人又進一步想道:我兒餓我便由他去餓我吧,我自己可以忍受。但是惟愿我的兒子年老之時卻不會遭受到如我今天這樣的命運,即將來我的孫子不會因我的兒子年老無用而不去供養他,不會也像我這樣忍饑挨餓吧!看來,這位老人的思想風格還是很高的,遠勝過自己兒子。受了兒子虐待,仍無何怨言,反而主要擔心兒子在多年以后會不會再遭到自己這樣的命運。
關于這位老人的品格,可以與清代初年游戲主人《笑林廣記》所載一條笑話《望孫出氣》相比較:“一不肖子常忤其父,父抱孫不離手,愛惜愈甚。人問之曰: ‘令郎不孝,你卻鐘愛令孫,何也?’ 答曰: ‘不為別的,要抱他大來好替我出氣?!边@位老人對不肖之子的態度便不一樣,他不是希望孫兒大了要善待自己父親(老人的兒子),而是從小愛惜孫兒,培養他對爺爺的感情,目的是孫兒長大后對他的不孝的父親也予虐待,以替爺爺出氣。但這位老人的做法未必高明,孫兒大了不一定就會為“報答”爺爺而對爹爹更為不好。
清代乾隆年間著名詩人袁枚在其《隨園詩話》中收錄了這首詩。他首先感慨于“民間自多天籟之音”。天籟,原指自然界的音響,后亦稱詩歌不事雕琢,得自然之趣者為天籟。這里,袁枚主要稱贊這支歌體現了自然之趣,真切實在,不加修飾。接著《隨園詩話》講述了這首詩的來歷:“有箍桶匠,老矣,其子時時凍餒之。子又生孫,老人愛孫,常抱于懷,人笑其癡。老人遂吟此詩?!标P于此詩的“本事”,袁枚評論道:“此詩用意深厚,較之因子不孝,抱孫圖報仇者,更進一層。”也即,大約袁枚也讀了游戲主人《笑林廣記》所載的那段笑話。他也認為,這首詩體現了深厚的愛意,表現了天倫的純真之情,應予肯定與發揚;比較那種因兒子不孝而抱孫子以圖報仇者,是要強勝許多倍的。袁枚的見解有理。
這首詩藝術上的特點正如袁枚所指出的那樣,自然真純,質樸實在;突出地表現了受貧受欺老人一顆善良的心。
上一篇:《唐代民歌·曹阿婆辭·第一》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清代民歌·素馨曲(三首)》原文與賞析